图: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内地众多民企抢抓机遇谋发展。图为3月22日,在位于江苏无锡的天奇股份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实训基地,工程师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简称“新版清单”)24日公布,相比2022年版,新版清单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至106项,减少了11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激发市场活力。从2018年中国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至今,共经历四次修订,清单事项数量压减比例约30%,直接惠及民企。\大公报记者 任芳颉北京报道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版清单作出了多方面优化,完善“全国一张清单”管理要求和市场准入事项实施要求,境内外经营主体在中国境内开展投资经营,统一适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各项规定,落实国民待遇要求。
据介绍,新版清单降低了准入门槛,直接删除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公章刻製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部分放开了8条全国性措施,如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试办新型电信业务等管理措施,相关领域保持必要市场准入管理,但准入环节更加精简;取消了17条地方性措施,涉及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货运信息服务、森林资源损失鉴定、车辆租赁服务等,取消了相应的地方性许可措施,实施全国统一的准入方式,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等新业态新领域纳入负面清单,对部分社会民生等领域管理措施进行了完善调整。
民企将迎更为广阔发展空间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五版清单事项持续缩减,一批领域或是准入限制放开、或是准入环节精简,充分释放了放宽准入的政策红利,最直接的惠及者是民营企业。
具体来讲,我国近年来深入推进清单落地实施,持续放宽和畅通民营企业准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持续提升市场准入效能、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在能源、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激发民企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清单事项持续缩减,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建系统性制度 破解“隐形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向大公报表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明暗交织”的壁垒困境,显性壁垒可通过法律诉讼等变通手段逐步破除,但隐性壁垒因缺乏制度性约束更难应对。他举例称,地方政府项目招标中普遍存在“重国企轻民企”倾向,银行贷款发放时,因担忧坏账追责风险,银行更倾向于向国企放贷。这类隐性壁垒既无明文规定又无制度约束,成为制约民企发展的“无形枷锁”,需从国家经济制度层面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性制度框架。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目的是进一步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清理和整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的各类不合理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