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宣部“机遇湾区”主题采访团深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下称河套深圳园区)、香港科学园深圳园区,探秘深港两地科技企业协同创新成果。记者们实地走访了华力创科学(深圳)有限公司、港华能源创科等高端科创企业,发现河套深圳园区正逐渐形成“技术原创─跨境转化─全球拓展”的完整链条。
依托国务院赋予的深港科技创新开发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发展定位政策,河套深圳园区已集聚超440家科技企业,孵化200余项高端科研项目,加速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超级接口”,无惧海外竞争,以硬核技术突围国际。\大公报记者 毛丽娟、李薇(文、图)
远眺香港北部都会区及河套香港园区发展风貌后,采访团来到河套深圳园区的港华能源创科公司,参观了解公司在储能、氢能、光伏节能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家港资企业(香港中华煤气)成立的清洁能源应用研究机构,公司2023年落户河套以来得到河套发展署在人才引进、科研政策、场地空间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
与港高校合作 成果落地河套转化
港华能源创科副总裁周军表示,利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平台区位、资源优势,公司已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青年研发人才。河套深圳园区科创氛围自由、开放,公司已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联合建设“高效储能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联合建设“零碳智慧园区虚拟电厂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港华能源创科光伏与节能研发中心主任周川哲表示,背靠母公司香港中华煤气的支持,公司目前与香港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将高校科技成果落地河套深圳园区转化,“内地有庞大的市场和广泛的应用场景,香港技术成果可以在内地市场进行有效验证和推广。”
“我们的技术能卡别人‘脖子’”
华力创科学(深圳)有限公司是一家设立在河套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的传感器企业,该司CEO鱼晨也表示,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在河套合作区可以发挥“引进来”及“走出去”的双重优势。“引进来”指引入香港优秀的科研人才,而“走出去”指的是企业利用香港的平台将产品推广到全球其他市场。
华力创科学公司开发的直径仅8.5毫米的Photon Finger传感器引起记者们的注意,它首次将UV传感器的尺寸压缩到毫米级,比人类手指的触觉神经更灵敏。2024年量产时,连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供应商都跑来谈合作。“我们首创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无需依靠美国,我们的技术能卡别人‘脖子’”。鱼晨介绍,公司完全不担心海外竞争,未来目标是把产品卖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周军认为,行业供应链的制造业端目前受贸易战冲击不小,但港华能源创科是技术类企业,其上游供应链采购端的价格会急剧下降,带来利润率反而会有所提升。周川哲透露,港华能源创科未来会以技术“出海”的方式、与境外研究机构及企业开展本土化合作,降低贸易战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