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长期研究人工智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右图:人工智能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和可信数据空间等一批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在本次峰会上呈现,首展率达到65%以上。图为参会人员与人形机器人互动。\大公报记者蒋煌基摄
以“二十五载奋进路 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2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2025年是“数字福建”建设2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本届峰会分四大板块,设置现场体验区,人工智能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和可信数据空间等一批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在本次峰会上呈现,首展率达到65%以上。
峰会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等70余项成果,全面呈现中国在数字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应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新进展,逾100名院士专家齐聚峰会。在峰会“院士专家行(论坛)”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表示,像DeepSeek这样的团队,中国至少有18个与之水平相当的团队。\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苏榕蓉福州报道
本届数字峰会,现场体验区设置优化数字环境、强化关键能力、夯实数字基础、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四个展览版块,以及数字中国创新发展、数字生态文明、数据要素企业三个特色专区。并推出超100个互动体验项目和超30个实物模型。其中,现场体验区面积约5.6万平方米,展示海量硬核科技和创新成果,大批数字新技术新产品首发。
家用机器人三五年料投入市场
人气最高的当属各大企业带来的智能机器人,现场汇聚了包括宇树人形机器人G1、逻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球形机器人、中国移动仿生人形机器人“小思”、看家陪伴机器人“小佳”、工业机器人等等,从家庭─社区─城市─工业,机器人已实现全场景覆盖。
福州市民林先生在与人形机器人互动后向本大公报表示,老百姓比较关心会做家务、会照顾老人的家庭场景中的机器人什么时候可以投入使用。峰会现场一位某机器人科技公司负责人向大公报表示,目前家用机器人确实还停留在各大厂商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里,主要是家庭场景复杂多变,技术难度和安全要求都极高,行业预测在三、五年内,家用机器人有望分阶段进入家庭使用。
行业大模型赋能产业 我国优势巨大
长期研究人工智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在此间数字峰会“院士专家行(论坛)”活动上透露,像DeepSeek这样的团队,中国至少有18个与之水平相当的团队,这彰显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蕴藏实力。吴志强介绍,中国早期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餵料”训练时,什么原料都吸收,但往往原料鱼目混珠,信息真真假假;另一方面,因为大规模的“餵料”,导致算力消耗巨大。自2020年后,中国科学界开始转变思路,集中精力突破精准专业小模型,利用各领域精良文献训练,走出一条以5%-10%算力实现更精准效果的特色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说,他认为中国在行业大模型赋能产业方面具备优势。“我们的行业最齐、数据最齐,这是AI最重要的基础;再加上我们有些开源的大模型,包括有些好的算法,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行业制造业方面走在前面。”刘韵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