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方队亮相莫斯科红场,为中俄关系尤其是军事领域的高水平互信,做了一个闪亮的注解。几乎与此同时,近期巴基斯坦军队使用中国出口的歼-10CE战机、红旗-16FE地空导弹,在实战中取得骄人战绩。走出国门的仪仗队与走出国门的武器,从不同侧面,检验了中国军队建设发展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显著成就。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何况当今世界并不太平。正如中俄此次发表的《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所指出的那样:“新老军事联盟和同盟的破坏性、扩张性极强;炫耀军事实力,进行武力施压;军事设施和先进攻击性防御性武器的前沿部署不断增强。”譬如,在境外部署陆基中短程导弹、“美国金穹”计划、外空武器化、“延伸威慑”和“核共享”安排、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等等。
面对复杂的战略风险和压力,中国军队要守护好国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就必须走出国门,进行多元化的历练。常态化的中俄军事协作,正是这方面的典型缩影。2024年7月,中俄空军举行第八次空中战略巡航,轰-6K轰炸机飞抵楚科奇海、白令海、太平洋北部海域上空,首次进入阿拉斯加附近的高纬度空域。同年9月,中俄海空力量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举行“北部.联合-2024”演习。
多年来,西方大国自恃潜艇、军舰、战机等武器优势,在南海、台湾海峡、东海耀武扬威,窥探挑衅。来而不往非礼也,通过中俄联合战巡、联合演习等方式,中国军队不断提升在陌生复杂地域的快速行动能力,打破了以往大国单向施压的非对称局面,有效增强了复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军事自信和战略威慑力。
而外贸型歼-10CE、红旗-16FE的优异实战表现,则充分验证了“中国制造”的超强战斗力,为中国军队科技兴军、反制强权霸凌、维护国际秩序、捍卫和平正义提供了更足的底气。全球军贸市场、军事格局、安全架构,都将因此引发一系列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