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邵子平(左)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徐飞赠送《追寻马吉影像》。\大公报记者陈旻摄
5月9日,今年89岁高龄的华侨邵子平,赴南京向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赠送新书《从南京到纽约 追寻马吉影像》,该书翔实记录了大公报记者自2017年12月起,历经两年曲折,锲而不舍,追寻与推动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于1937年拍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影像“37分钟”版珍贵胶片从美国回归祖国的全过程。
“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基因,是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集体记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徐飞表示,这本书告诉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珍视和平;守护真相,是为了照亮未来。\大公报记者 陈旻南京报道
当日,2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赠书仪式与座谈会。徐飞在赠书仪式现场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我们肩负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还有精神的接续。希望大家以邵先生为榜样,在书卷中求真,在实践中担当,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胸怀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
1936年,邵子平出生于南京,并在南京度过童年及少年时代。1948年,他进入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就读,即南师附中前身。
37分钟影像 有力反击日本右翼
1991年7月,邵子平在纽约找到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救助难民并用16毫米摄影机拍下日军暴行的约翰.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发现尘封46年的记录南京大屠杀影像胶片原片,并制成37分钟胶片,向全球公布,有力反击了日本右翼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叫嚣。
2017年12月,大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7年前纽约曾有马吉影像37分钟,而南京纪念馆藏只有17分钟。大公报记者与邵子平一道努力,最终找到纽约版“37分钟胶片”,捐赠给南京。
激励学子铭记历史勇担责任
赠书仪式现场播放了马吉影像片段,校方特别向邵子平赠送了他当年的学籍卡复印件。
在以“传承历史使命,赓续正义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上,邵子平与师生们分享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美国追寻与传播历史真相的曲折经历,激励青年学子铭记历史、勇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