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与台湾光复八十周年。我写下《从南京到纽约 追寻马吉影像》,忠实记录了大公报自2017年12月起,历经两年曲折,锲而不舍,联合社会各界,推动美国牧师约翰.马吉于1937年拍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影像“37分钟”版珍贵胶片,从美国回归祖国的全过程,为历史留下印记。作为本书作者,完成这本书对于我个人,不仅是记录与守护历史真相,更是信守诺言。
2019年5月19日,在北京东长安饭店,我与美国“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前任会长陈宪中先生达成口头协定:我著书记录“联合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为维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所做的重要历史贡献;作为交换条件,“联合会”就马吉影像37分钟胶片放弃“一千万元人民币”的价码,无偿捐赠给南京。
2019年12月13日下午,“联合会”如约将“37分钟”版珍贵马吉影像胶片无偿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今,我也履行了自己许下的郑重承诺。
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记忆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节目研发与受众研究中心主任张建赓认为:“在所有记录历史的介质中,影像具有信息的丰富性、事件的真实性、场景的可感性。无论从历史、传播还是法律的角度来看,影像史料都是最为珍贵的。所以,寻找马吉影像的意义不言而喻。”
马吉影像37分钟版胶片作为国宝得以回归南京,首先得归功于大公报上下齐心的全力以赴。自从2017年12月第一次采访邵子平,到2019年实现37分钟“一寸盘”捐赠给南京,对江苏记者站追寻史料,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从董事长到普通编辑都全力支持。每当有阶段性进展和重大发现,报纸与各新媒体平台及时发表专题与动态消息,向读者和社会各界公布,推动史料回归。至2024年12月,大公报、文汇报共推出廿三个专版、百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马吉影像从发现、核实,到追寻、回归等的全过程,展现了香港大文集团的文章报国与历史担当。
历史记忆的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需要有更丰富真切的表达方式。《从南京到纽约 追寻马吉影像》,我用平实的文字与现场图片记录历史。在追寻过程中,我们不仅找到了马吉影像37分钟版胶片,更找到了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勇气、善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