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北师港浸大今年以来在全国多地召开招生说明会。
香港近年来和许多国际大都市一样,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教育与产业衔接不足等挑战。作为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位于珠海的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简称“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日前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可以构建“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由高校教授与行业专家联合指导,实施“双导师制”培养复合型人才。
他表示,建校20年来,北师港浸大积极融合两地优势,打造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为粤港澳大湾区输送了一大批新时代人才。学校新近成立了“博雅智能学院”,在交叉学科设置、人才延揽、学生培养方面展开前沿探索。\大公报记者 方俊明珠海报道
北师香港浸会大学(简称“北师港浸大”)成立于2005年,是首家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也是内地第一所创新的博雅型大学。
当前人工智能产业革命正加速推动全球经济转型,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在全球开启“抢人大战”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陈致指出,目前香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仍然有教育与产业衔接断层、政策有待完善等痛点。“破局需多方合力。”他认为,应构建“需求导向型”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设置高校学科,动态调整学科机制,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同时,加强质量管控,实施“双导师制”,由高校教授与行业专家联合指导,确保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
闢“内地就读+香港发展”人才通道
“我们学校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多元化的升学就业选择,部分毕业生已赴港工作,人数亦有望进一步增长。”陈致表示,该校毕业生被纳入香港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政策范围,为毕业生留港工作提供更多机会,打造“内地就读+香港发展”的人才输送通道。
值得关注的是,北师港浸大引进了香港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借鉴国际优秀教育经验,实施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结合内地实际发展,重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文理兼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陈致说,该校与香港浸会大学在研究、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合作研究项目等形式,促进科研成果的分享与转化,并通过特定课程学分互认、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暑期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平台。
2017届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林宇璇,通过北师港浸大和香港浸会大学硕博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从事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工作。“两校合作让我既能接触国际前沿课题,又能对接内地科研平台。”在她看来,两校的联合培养项目让她获得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帮助她打下扎实的研究基础,取得显著的学术成果并明确职业规划。
学生:两校联合培养 学习研究机会多
北师港浸大2020届社会科学系毕业生邵晨涵,目前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她说:“我抓住北师港浸大提供的大量机会,通过积累和摸索,逐渐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能力,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海外暑期项目、学生国际会议、国际院校交换、实习等机会,进行跨文化、跨行业、跨学科的交流。这些经历使我看到世界的多元性,远超课本所学范畴。”
“目前学校教师团队来自约40个国家和地区,学系专业教师100%具有境外高校留学或工作经历,90%拥有博士学位。”陈致坦言,人工智能时代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学校新近成立了“博雅智能学院”,在交叉学科设置、人才延揽、学生培养方面展开前沿探索。而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及其科研团队为核心的“高等研究院”,将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及海内外科研力量,致力于探索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前沿问题,鼓励创新性研究成果和交叉学科应用,目前已在低空经济、AI+文化等领域重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