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国宝回家路/中国实力增强 国宝回归进“快车道”

2025-05-24 05:02:4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5月18日,流失美国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回国。图为工作人员将文物帛书交由国家文物局方面进行查验。\新华社

  编者按:

  5月18日凌晨,北京首都机场航站楼灯火通明,接机的人群内心激动地静候着,他们在等待,等待历经79载漂泊后终于重回祖国怀抱的文物─湖南长沙子弹库帛书。中国驻美大使谢锋日前在子弹库帛书返还接收仪式上说:“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因民族弱乱而远离故土,正随着民族复兴而踏上归途。”

  流失文物回家之旅,见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更见证国家实力的与日俱增。“属于中国的,我们就要带它回家!”《大公报》今起推出《国宝回家路》系列专题,从中国实践、爱国义举和国际合作三方面,讲述文物回国的故事。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正随着民族复兴踏上归途。2025年5月18日凌晨,一架来自美国的航班缓缓降落北京首都机场,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帛书─子弹库帛书《五行令》和《攻守占》,结束79载漂泊回到故土,成为中国主动追索历史上流失重点文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并将于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向公众讲述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曲折故事。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青岛建议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为国宝回家照亮前路。子弹库帛书的归国,就是《青岛建议书》理念的成功实践。有专家向《大公报》表示,当下,中国流失文物回归进入“快车道”,不断增强的国家综合实力,为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底气和保障。\大公报记者 江鑫娴北京报道

  对中国而言,历史上流失文物是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生效前,因战争劫掠、盗掘、非法转让及走私等不法原因或不道德手段被转移出中国国境的文物,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劫掠文物,以及西方探险家以欺骗方式掠夺出境的文物等。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

  近年来,中国文物事业逐渐与国际接轨。1989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1997年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5年公约)。中国还于近日首次当选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目前,中国政府已同包括美国在内的27个国家签订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议。

  携手“文物流失国” 完善返还机制

  第一次通过国际司法诉讼追索走私文物,第一次叫停海外市场流失文物拍卖,第一次促使外国博物馆退藏返还被盗文物……在一次又一次的追索返还实践推动下,流失文物回归祖国渐成趋势

  中国政府深度参与国际治理,2014年主导制定反映文物流失国诉求的《敦煌宣言》,坚持呼吁历史流失文物应回归原属国,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此后,圆明园虎蓥、秦公金饰片、皿方罍器身、曾伯克父青铜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自欧洲、北美、日本等地归国。

  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联合发布《青岛建议书》,倡导为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文物制定多元灵活的解决方案,再度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领域贡献中国智慧。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今次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就是《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

  中国还不断加强文物追索法治体系建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追索返还事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定,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对文物追索返还事项进行规定。国家文物局、海关、驻外使领馆等建立合作机制,对流失文物进行信息搜集、研判、谈判,推动跨部门合作,形成推动流失文物回归合力。

  长期从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霍政欣向《大公报》表示,文物追索能力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综合国力越强大,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就越大,文物追索工作也就更有底气和保障。

  他表示,追索流失文物,不仅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捍卫自身文化尊严的决心。“当我们在谈判桌上展示出完备的法律体系、尖端的科技手段和坚定的文化立场时,世界不得不尊重这份文明大国的底气。”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