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56年,王芸生(右三)与北京《大公报》同事合影。
编者按:
《大公报》今日风采,传承着百年家国情怀。自1902年创刊以来,《大公报》臧否时事,月旦人物,以文人风骨挺立时代潮头,以报人情怀关切国运苍生。作为华语报界的老寿星,《大公报》以满腔浓情书写华夏发展篇章,以赤子之心助力民族复兴。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大公报》曾辗转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办报。6月17日,适逢《大公报》创刊123周年。《大公报》今起推出“回访旧址”系列专题,记者赴京津渝等地实地走访,在时代变迁中求索历史的踪迹,在报章传续里重温前辈文人之精神,从中汲取迈步向前的新力量。
永安路173号,坐标北京西城,静谧又不失繁华,很有老北京的感觉。1956年至1966年间,这里曾是北京《大公报》的办公地,一篇篇雄文从此发出,一位位报人风骨挺立。
《大公报》秉承“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的办报宗旨,立言为公,文章报国,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作为发行时间最久的华语报章,《大公报》曾因应时代激荡而数易其址,在华夏大地和报界历史上都留下了独树一帜的篇章。大公报记者近日重访北京老报馆及员工宿舍旧址,在社会变迁中寻找历史痕迹,在岁月更替里追步报人高风。\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
从老报馆出发,沿着永安路东行300米,马路南侧就是永安路南3号,是当年北京《大公报》员工宿舍所在地。遥想六七十年前,《大公报》人每日往返于此,纵横议论、忧国忧民,仰止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国家领导指示 迁京面向全国
永安路173号如今是中国邮政的办公楼,永安路南3号则毗邻着一家规模很大的新华书店。“邮者”,传递讯息也;“书店”,播撒智识也。也许冥冥之中,《大公报》人的精神与风范仍在这里传续迴荡。
北京《大公报》的出版发行,其实源自国家的最高指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一直关注《大公报》。针对当年沪版《大公报》面临的一些困局,毛主席作出指示:《大公报》(上海)与《进步日报》(1949年由天津《大公报》更名)合并迁京,报名仍叫《大公报》,作为全国性报纸,报道分工是国际新闻和财经政策。
发行量从5.3万份增至28万份
1956年10月1日,《大公报》开始在北京出版发行。彼时,毛主席就对《大公报》寄予厚望。在一次见到时任北京《大公报》社长王芸生时,毛主席说:《大公报》要“团结起来,钻进去,努力工作”。报社全体采编人员怀着“一定要把这份报纸办好”的壮志雄心,当年底《大公报》发行量就从5.3万份猛增至28万份。
当时,有报人提出“财经报道容易流于枯燥”,社长王芸生也时时思考“如何让《大公报》更有看头”。在一次接见外宾活动结束后,毛主席与王芸生在会客厅聊天,王芸生提出了如何将专业报纸与读者兴趣相结合的问题。毛主席当即回答说,“专业是一面,群众除了业务工作还有文化生活的一面。报上不能天天尽是打气。”一语如拨云见日。《大公报》编辑立即着手改进副刊《大公园》,增设版面,让报道内容更为喜闻乐见。
自创刊以来,国际政论一直是《大公报》的特色与品牌,而刚直敢言也一直是《大公报》人的气质和风骨。北京《大公报》时期,王芸生等一众名笔针对国际时局发表了一大批署名文章,如《看美帝国主义怎样?》《再衰三竭的美帝国主义者》《不要再说谎话吧!》《美日反动派自掘坟墓》等,反击美国霸权主义,痛斥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反对制造“一中一台”,积极宣传维护世界和平。
1965年,黑云压城,万籁齐喑。姚文元炮制《评〈海瑞罢官〉》一文,如虎出笼。各路报章纷纷转载。北京《大公报》傲然相抗,拒绝刊登。一时间,气骨蔚然,报格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