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新闻故事/34年前《大公报》募捐 驰援水灾灾民重建家园 再访吉林大公邨 见证灾后乡村振兴

2025-06-26 05:02: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上图:老屯长白金龙在“大公邨”石碑前讲述《大公报》与“大公邨”30多年的情缘。\大公报记者卢冶摄;下图:1991年“大公邨”受灾后,《大公报》募捐善款为村民重建家园,如今村民都已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图为航拍“大公邨”。\受访者供图

  距离香港3000多公里的吉林省永吉县黄榆乡茶壶嘴村里,藏着一条名为“大公邨”村子,这条村与《大公报》渊源深厚。1991年7月21日,当时还叫烟筒窝棚屯的“大公邨”遭遇百年一见的水灾,整村被浸,村民被迫搬迁。当年,《大公报》在香港发起募捐筹集到39万元港币善款,捐助烟筒窝棚屯整体搬迁,帮助村民重建家园。为了表达对《大公报》的感念之情,村民把烟筒窝棚屯改名为“大公邨”并沿用至今。

  34载光阴流转,“大公邨”又一次迎来了客人。日前,当大公报记者重访这片土地时,这里已经是美丽新农村:村口镌刻着“大公邨”的石碑被擦得锃亮,不少家庭门口停放着小汽车,种植玉米和水稻全部采用机械化,人均年收入也达到2万馀元人民币。年近七旬的老屯长白金龙仔细摩挲石碑,声音哽咽:“香港亲人给的不仅是砖瓦房,更是把‘知恩图报’刻进了咱屯人的魂里。”\大公报记者 卢冶、林凯

  “1991年7月21日的那场洪水,把咱村子整个给淹了。”白金龙仍记得那个夜晚的每一幕。“老百姓全都撤到了山坡上,那会儿水都没过了房脊。村子一夜间成了汪洋。”白金龙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眼眶微红。

  “1991年那场大水,我还是20岁的小伙子。”永吉县茶壶嘴村书记孟柏夫也清晰记得那一夜:堤坝溃决,浊浪吞没家园,三十二户人瑟缩在房脊上,水面没膝,村里弥漫着绝望。“是香港《大公报》给了我们从头再来的希望。”

  当年,《大公报》发起募捐,第一时间向吉林捐助100万元港币救灾,永吉县被划拨其中9万元港币,用于转移烟筒窝棚屯。眼看资金仍不够,《大公报》再次慷慨解囊,追加捐助30万元港币,使新村最终落成。

  “房子是一家一宅,两家一栋,一共32栋,砖混结构,60平方米每户。”白金龙带着大公报记者走进自家小院,两室一厨的设计格外温馨,宽敞的厨房炊烟袅袅,“在1991年的东北农村,这种砖混结构的房子,就是‘现代化’样板!是香港亲人,让咱住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房子!”

  村民立碑纪念港人雪中送炭

  村口山坡,绿树成荫。“大公邨”石碑静立其间,历经34载风雨,石面却光洁如新。白金龙手持毛巾,一遍遍擦拭碑身每一道纹路,动作轻柔,饱含着浓浓的深情。“这碑立了34年,去年乡亲们又自发凑钱翻新过一次。”他俯身凝视碑文,那里清晰镌刻着1991年洪灾肆虐、《大公报》雪中送炭的始末,以及“香港捐助39万港币”的关键字眼。

  “村里人人都知道这段往事,但能把每个细节讲全的,越来越少了。”白金龙兴叹。石碑,成了跨越代际的情感信物。当年,新村一落成,感激不尽的村民便自发集资立碑,并将“烟筒窝棚屯”更名为“大公邨”──让“大公”二字永远成为这片土地的名字。

  “这个碑,不能让它风吹日晒坏掉了,这是咱村的魂。”白金龙眼神坚定。

  “年轻一代可能不清楚细节,但我们要通过这个碑,把感恩的种子一代代种下。”他说,自己经常带孙辈站在碑前讲当年洪水、香港捐款、重建家园的故事,“这块碑,我们一直擦着、看着,就是想告诉我们的孩子──香港亲人曾经帮助过我们。我们‘大公邨’,永远不忘。”

  安居乐业 人均年收入翻5倍

  “以前的烟筒窝棚屯十年九涝,村民们对饮马河又爱又恨,爱的是靠水近,能种稻田,恨的是常常辛辛苦苦干一春,夏天一场大水就冲了个‘淨光光’。”孟柏夫道出了老辈人心中曾经的隐痛。正是这份切肤之痛,让搬迁后的安逸与稳定显得弥足珍贵。“‘大公邨’建好之后,乡政府又拨出十几万元人民币兴修水利,盖起了五百多米的回水坝,从根本上解除了水患。”现在,用‘安居乐业’来形容‘大公邨’最恰当不过了。”

  走在“大公邨”村道上看到,一户户小院整齐有序,村路旁,庄稼长势喜人;院落里,轿车折射着光泽。孟柏夫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没有一个贫困户,家家户户日子都红红火火。

  搬迁不仅带来安全的住所,更激活了发展空间。“原来人均耕地少,淹后老屯房基地、房产、房宅复垦成耕地,迁居后人在一起,心也齐了、土地增效,直接鼓了乡亲们的腰包。”村长算了一笔账:灾前人均年收入仅4000余千元,如今跃升至2万多元,翻了5倍有余。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