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去年4月8日,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驶入尖沙咀海运码头,展开为期5天首次访港行程。
海风吹动白色风机,用“绿电”点亮万家灯火;海水波涛翻滚、潮起潮落,将动能送至千家万户;“蓝色粮仓”日渐充实,“中国饭碗”愈加丰富;深海深渊有数不尽的矿产、油气和生物基因资源亟待开发……从单纯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如今向大海要食物、要绿电、要淡水,海洋经济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在上月8日世界海洋日当天,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再创新高。从发展有限到如今势头强劲,去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主要有三大因素支撑:一,海洋科创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二,陆海统筹,强化海洋空间管控和要素保障;三,平衡保护与发展,重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大公报记者 何德花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辽阔的海域,发展海洋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强权维护海洋权益机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据中国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2024年海洋原油新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新增产量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全球占比超过50%;海洋水产品总量稳定增长,连续35年位列全球第一;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全球三分之一。这些数据背后有以下三大支撑。
筑风电产供链 助力“双碳”目标
科创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海上风电,福州就创造了“风电传奇”。去年10月,福清兴化湾畔,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该机组3万个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拥有完全知识产权。从2019年至今短短5年间,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相继下线我国自主研发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推动中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跨越发展,形成完整的具有领先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风电产业链和供应链,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强化海洋空间管控。去年,全国新增批准用海用岛项目数量和面积比上年分别增长70.0%和6.9%,有效保障核电、油气、海上风电等重大项目用海用岛需求,海洋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持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增强。深圳的海洋科技企业如中集集团,成功研发出一系列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其自主研发的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在海洋高端制造业领域,山东青岛的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中船重工武船集团青岛北船重工建造的大型集装箱船、豪华客滚船等产品,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海洋高端制造业赢得良好国际声誉。
拓展深远海养殖 丰富百姓餐桌
重视海洋生态保育。将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促进人海和谐共生。“十四五”期间,我国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480公里,滨海湿地超330平方公里,新营造红树林88平方公里。“全国每十条大黄鱼,就有八条来自福建;鲍鱼产量占全国七成以上;海带产量约占全国六成,牡蛎约三成。这些丰富的水产品,品质上乘,价格‘亲民’,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得益于我们先进的海洋养殖技术。”福建省海洋渔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大公报记者,近年来福建拓展深远海养殖平台,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慧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