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查看岩屑显微镜成像照片。\受访者提供
【大公报讯】记者刘凝哲北京报道:中国嫦娥六号取回人类首批来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样品,经过科学家们一年的协同攻关,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南京大学等科研团队,利用月背样品取得的四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四项研究分别揭示月背岩浆活动、月球古磁场、月幔水含量及地球化学特征,首次为人类揭开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嫦六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样品采集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SPA)。
英国学者:嫦六样本孕育新理论
此次,科学家们通过嫦娥六号样品取得了多个“首创性”的关键进展,包括首次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详细分析月背SPA盆地玄武岩成因,发现形成这些玄武岩的“初始原料”──即月球的深部物质(称为月幔源区),其状态极其“贫瘠”,科学上称为“超亏损”,这或缘于大型撞击事件的熔体抽取所致,揭示大型撞击事件可能对月球深部圈层演化产生巨大影响。科研团队认为,这种“超亏损”月幔为人们了解月球早期内部如何分层、冷却和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信息,是揭开月球正背面巨大差异之谜的关键一步。
英国开放大学行星科学与探测教授马赫什.沙南(Mahesh Anand)认为,随着深入分析,更多发现必将催生新理论,嫦六任务如同持续馈赠的科学礼物,让全世界科学家热切期待嫦六样本及未来月球样品的后续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