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式后,丘成桐等科学家出席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媒体见面会。大公报记者郭瀚林摄;下图:近千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开幕式。
13日,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京开幕,80多位中外院士、近千名专家学者出席开幕式。在现场,丁肇中、朱棣文、戴维.格罗斯、罗伯特.塔扬、森重文、乔治.卢斯蒂格6位学术泰斗获颁2025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
开幕式同时颁发了前沿科学奖,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获奖作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此后两周,包括40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青年学子,将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郭瀚林北京报道
89岁高龄的物理学泰斗丁肇中缓步走向领奖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科学巨擘几十年来用五项里程碑式实验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认知框架。“我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而实验对于知识的进步有着根本性的重要意义。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妙,都无法否定实验结果;只有当实验与理论产生矛盾时,知识才能实现突破。”他透露,目前正领导着一项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的实验,旨在精确研究宇宙射线的起源、暗物质及反物质的存在。这是一项在太空进行的精密加速器式实验,全球16个国家参与其中。
获奖学者冀推动中美学术交流
“多年以来,我一直想要鼓励跨国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尤其是对于美国物理学家和中国物理学家之间的交流。尽管现在处在一个困难时期,但是我们依然在一直推动着。”戴维.格罗斯表示,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基础科学领域。
丘成桐表示,数学、物理、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基础科学领域,近年来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推动了人类对自然与宇宙本质的理解。数学领域,年轻的学者们有望解决前人留下的猜想,物理领域虽挑战重重,仍有重要突破,量子科学家朝着实用量子计算不停迈进。而在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DeepSeek、Chat-GPT等大模型的持续演进,让人们看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
400余国际顶尖科学家将展学术探讨
他指出,在世界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代,加强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交流互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希望搭建一个真正自由、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平台,不论国界,不分语言,以科学为桥梁,让世界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在此碰撞、融合、昇华。”
开幕式同时颁发了前沿科学奖,本届奖项评选出118篇基础科学领域的杰出论文,获奖作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其中,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3所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论文作者揽获了17项奖项。
据悉,国际基础科学大会由丘成桐于2023年发起设立,已成功举办两届。基础科学终身成就奖于2023年设立,旨在表彰在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发挥根本性推动作用、做出杰出贡献且具有独创精神的科学家。此后两周,包括400余位国际顶尖科学家在内的近千名海内外优秀学者、青年学子,将围绕数学、物理、信息科学和工程三大基础科学领域展开学术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