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香港传媒学子参访王羲之故居,提笔体验书法。右图:香港传媒学子在王羲之故居体验书法,并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公报记者胡卧龙摄
7月12日,临沂王羲之故居的黛瓦飞簷下,墨香与蝉鸣交织。“2025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山东行”学子们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这座占地80余亩的古典园林,在洗砚池、鹅池与照书枱的光影里,追寻“书圣”王羲之的笔墨足迹,提笔体验书法,触摸千年文脉。
2023年,王羲之故居在扩建时发现了洗砚池晋墓,入选了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晋王右军洗砚处”的石碑立在池边,碧水映着垂柳,正是王羲之幼年“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地方,水面倒映的垂柳与远处的亭台相映,仿佛能瞥见千年前少年涮笔洗砚的身影。
移步至鹅池,白鹅正悠然戏水,池畔“鹅池”二字碑笔力遒劲──相传王羲之爱鹅,常常观察鹅的形态,融入自己的书法之中,碑上的“鹅”字据传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由其子王献之补写,也因此被称为“父子碑”。
在书法体验区,案上笔墨纸砚齐备,当地书法老师为学子们示范毛笔字的写法。学子们拿起狼毫,学着调锋、提按,宣纸上渐渐出现或工整或稚嫩的字迹。有人临摹《兰亭序》原文,有人尝试书写此次活动的名字,墨香在空气中弥漫。
体验结束后,香港树仁大学的冯一笑同学笑着展示自己的作品:“第一次握毛笔,才知道看似简单的笔画里藏着这么多讲究。站在这里写字,好像离王羲之的世界近了些。”曹逸琳则说:“鹅池的白鹅、洗砚池的水,还有手里的笔,突然就把书本里的书圣变得具体了。”\大公报实习记者周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