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稀土应成中欧关系“黏合剂”

2025-07-23 05:02:2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7月19日,参观者在链博会智能汽车链展区的宁德时代展台参观神行超充电池。\新华社

  【大公报讯】近期,稀土问题在有关中欧关系的讨论中被广泛提及。欧方抱怨中国对欧洲稀土出口下降,对欧洲企业造成了“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并称将在不久后举行的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与中方重点讨论这一问题。

  中方为欧企设立“快速通道”

  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柏林同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共同会见记者并现场回答提问时表示,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并履行必要程序,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将得到保障。中方主管部门还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快速通道”,有人故意在中欧之间炒作此事是别有用心。

  《环球时报》早前发表社论《稀土应成中欧关系“黏合剂”而非“绊脚石”》指出,众所周知,稀土是能源转型和国防安全的核心资源之一。中国长期向欧盟出口稀土,为欧盟实现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目标、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安全提供了巨大支撑,为此中方也承担了资源环境代价。欧方一些人非但不领情,反而出台各种花式“伤人”操作,令人十分费解。

  文章称,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十多个国家对稀土、锂、镍等矿产出口实施限制或禁令。中方有关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趋势,是非歧视性的,不针对特定国家,绝非欧方所指责的将矿产资源“武器化”和对欧盟进行“经济勒索”。

  文章最后指出,使合作成为中欧关系的主基调,是双方当前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双方处理包括稀土出口在内的经贸摩擦的正确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欧关系中稀土问题虽然很“热”,但处理好了,不但不会烫手,反而可能成为双方关系的“黏合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