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中国商务部23日下午发布消息,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与美方举行经贸会谈。
美国财长贝森特此前表示,中美经贸官员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进行第三轮贸易磋商,与前两轮聚焦传统关税问题不同,此轮可能会涉及一系列更广泛的话题,包括中国从俄罗斯和伊朗购买石油的问题。
贝森特21日在接受采访时再度扬言威胁称,任何购买受制裁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将被征收高达100%的“二级关税”,他同时还敦促欧洲也采取类似措施。
抡“能源”大棒 增谈判筹码
有分析指出,中国是俄罗斯和伊朗石油及能源产品的主要买家,贝森特的此番言论表明,中美谈判的重点正从关税转向地缘政治以及中俄和中伊关系。
对于此次中美经贸第三轮磋商中的“附加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在接受直新闻采访时分析称:“美国这是在拿能源作为谈判筹码。过去他们曾提出‘四级关税’制度──凡从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进口能源的国家,都可能被加征25%至100%的惩罚性关税。现在,他们正试图将这一政策落实到具体谈判中,尤其是针对中国这样外来能源依赖度高的国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用施压方式迫使中国在其他领域让步。”
她进一步解释,美国政府清楚中国在能源结构中对俄油的依赖度较高,因此在经贸谈判中试图通过设定关税威胁,把中国“压到谈判桌的另一边”。
有分析指,中美之间的博弈已经明显从“关税争端”升级为“全领域谈判”:包括能源、科技出口管制、数字服务税、供应链安全等,几乎涉及中美所有战略交集。
“这场谈判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领域。美方已经开始把能源、科技,甚至欧盟对美国企业加征数字税等问题全都纳入讨论。它本质上不再是一场纯粹的贸易磋商,而是演变成一个‘一揽子协议’的讨价还价──美国希望在多个领域都获得让利,不管这些议题是否真正与中美贸易有关。”杨水清说。
杨水清提醒,这像是美国开出一张“总账单”,不仅要在关税上占便宜,还要在全球博弈中通过谈判逼迫对手让步─美其名曰“公平贸易”,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战略压制。
深圳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