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工作人员在青海龙羊峡吊装渔获。/新华社
编者按
如果七八年前在内地提起三文鱼,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挪威;如今再说起三文鱼,可能更多的人脱口而出的是青海和新疆。过去几十年来,在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很多国外水产、水果、蔬菜等优质农产品被引进到中国,不仅没有“水土不服”,反而在中华大地“牢牢扎根”“枝繁叶茂”,渐渐成为中国的新“土特产”,并反向出口到众多国家。
《大公报》从今起推出《中国新“土特产”》系列专题,通过对青海三文鱼、浙江鱼子酱、云南咖啡、甘肃橄榄油、海南榴梿等产业的深入报道,展现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成果。
“你看这些三文鱼个头有多大,活蹦乱跳的……”7月正是青海龙羊峡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在水源主要来自上游无污染雪山融水的龙羊峡水库上,工作人员正围聚在三文鱼养殖网箱边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龙羊峡三文鱼肉鲜嫩脆爽、营养丰富,远销亚、欧、美洲15个国家。”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方告诉记者,龙羊峡三文鱼已实现全智能化生态养殖,严格把控水质及防治病害,每日从捕捞、加工到发货不超过6个小时,最快36小时送达餐桌,为消费者锁住一口新鲜。\大公报记者 李阳波
据了解,三文鱼是大西洋鲑、虹鳟等鲑科鱼类的统称。1988年,在联合国粮油组织“青海渔业发展援助”项目的支持下,青海省从欧洲引进虹鳟鱼进行繁育。在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反复试养探索下,虹鳟鱼终于在龙羊峡水库成功“落户”。
标准严格 养殖密度仅挪威1/5
“龙羊峡水库平均海拔2600多米,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冰川、雪山融水,无污染。这里不仅水域面积广阔,达到383平方公里,养殖区平均水深120米,同时全年平均水温保持在12℃左右,全年不封冻。”据罗方介绍,这种纯淨、冷凉、高溶氧的天然条件,为虹鳟这种冷水鱼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环境。
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养殖企业精益求精的养殖过程,更是龙羊峡三文鱼品质的最大保证。龙羊峡三文鱼养殖过程严格遵循生态标准,采用5公斤/立方超低密度养殖,也就是说一立方米水体只养一条鱼,养殖密度只有挪威国家平均的1/5。
“与传统的养鱼可能有所不同,我们采用了智能投餵系统。”在龙羊峡水库三文鱼养殖水上作业平台上,仅仅需要一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轻轻一点按键就完成了喂食。罗方表示,在整个龙羊峡库区的水面上,分布着两百多个圆形的养殖网箱。每个网箱的中心,都装有一条饲料输送管道。远程自动投餵平台会根据水中的水温、溶氧饱和度等条件自动生成每次的投餵量,再通过一条条管道将饲料精准输送到每个养殖网箱中,让鱼儿们吃上健康的“营养餐”。
为了提升鱼肉品质,龙羊峡三文鱼的养殖网箱都连着一根管道,捕捞时顺着管道,一条条三文鱼随着水流被吸鱼泵直接从养殖网箱吸入操作车间,防止鱼体应激产生肌酸,保证了肉质鲜嫩。
此外,养殖企业还依托自主研发的水下清污器等先进渔业数智设备,对水质监控及病害防治等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西宁海关还协同企业创新监管模式,实现对养殖、捕捞等环节24小时无死角监控。
今年上半年出口额增长142%
“可以说,一条三文鱼从孵化到成鱼的3年时间里,每天都能得到精细的管理。而从养殖网箱到加工车间,再到消费者餐桌,更是细之又细,确保每条鱼都有一个最佳的品质。”罗方告诉记者,如今,公司生产的龙羊峡三文鱼年产量近1.5万吨,可全年不间断稳定供货,在国产三文鱼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24年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98%,2025年上半年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142%。目前,龙羊峡三文鱼线下销售渠道已覆盖北上广深等全国40多个省市,并出口到日本、新加坡、泰国、西班牙、墨西哥等15个亚欧美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