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从实验室走向日常 AI机器人加速进化

2025-07-27 05:02:1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机器人正从舞台走向日常工作岗位。图为26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机器人在演示物流分拣。\大公报记者孔雯琼摄

  26日,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拉开序幕。现场展览面积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携3000余项展品亮相,其中60余款智能机器人、100余款全球首发新品,标志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全面爆发。

  今年大会上,“实用性”成为关键词。从能直播带货的数字人,到能打麻将、拣快递、倒可乐的各种人形机器人。随着各类AI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融入千行百业的未来正加速到来。\大公报记者 孔雯琼上海报道

  AI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杨红霞教授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行业趋势来看,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产业化落地,“怎么让商家、医院甚至政府机构真正地把大模型用起来,既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机会所在。”杨红霞认为,把应用场景的数据和知识真正融入到大模型当中,是AI落地的关键之一。

  在慧雪科技展台,一批新型服务型机器人亮相。它们能听懂人话、认出人脸,还能扫描地形建图,适用场景包括在医院引导就诊、在商场导购,甚至在家中完成照护任务。AI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这一类机器人从“功能型工具”演进为“拟人化伙伴”。

  AI“感知决策” 破除编程掣肘

  慧雪科技展台负责人施彦宸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服务型机器人依赖固定编程路径,但目前发展的方向是要通过AI驱动的“感知决策”完成任务,例如识别障碍物、主动避让甚至和人互动。“当它能听懂你说‘我不舒服’、能看出你走路不稳,而做出搀扶动作时,这才是真正有用的机器人。”

  在另一个展台,大公报记者看到机器人精准地用手指夹起一根吸管,并稳稳地将其插入狭窄的吸管套中。展台负责人向大公报记者介绍说,这一能力的实现得益于为机器人搭载了“物理世界大模型”,就如同为其安装了控制行动力的“小脑”。“如今借助大模型的支持,它们也开始具备了类似人类的感知与判断力。”

  此外,一款可以打麻将的机器人也成为焦点,它不仅能够准确完成摸牌、理牌、翻牌、推牌等复杂动作,还具备策略博弈能力;另一款适配快递物流场景的“智能分拣机器人”同样引人注目。据悉,本届大会展出的150余台机器人中,大部分都已具备实际应用能力。机器人正从舞台走向日常岗位,解决人力调配难题。

  此外,今年大会还展示了涵盖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电力系统、数字人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充分展现出人工智能正加速从底层模型向各类垂直场景渗透的趋势。这一系列实践表明,AI的价值正从“技术创新”逐步向“场景赋能”转变,推动“AI+”应用不断向产业深水区延伸。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