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中国水电新跨越‧出海篇 | 中国水电冠绝全球 技术输出造福世界

2025-07-28 05:02:14大公报 作者:朱烨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202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融资支持的西非最大水电站几内亚苏阿皮提水电站项目顺利通过最终竣工验收。该水电站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有效缓解几内亚缺电局面,为首都附近三百万居民提供清洁可靠电力资源。

  从连一包水泥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座水电站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到新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座新安江水电站,再到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如今又斥资1.2万亿元人民币建设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雅鲁藏布江水电站,中国水电技术不断攻坚克难。从依赖进口设备到完全自主创新,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追赶跨越,中国已成为全球水电技术的引领者。

  目前,中企参与的已建和在建海外水电站约320座,遍及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海外70%以上的水电建设市场份额。全球每10个在建大型水电站中,就有4个由中企参与设计或建设,中国水电用实力赢得了世界认可,造福世界人民。

  1949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仅有36万千瓦,全年实际用电量仅34.6亿千瓦时(含水电、火电)。2004年,水电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发展到2024年,水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到4.27亿千瓦,全国水电发电量达到14239亿千瓦时。

  “十四五”期间,多项世界水电的纪录继续被中国创造和刷新。比如,乌东德水电站12台单机容量8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世界目前已投产的最大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率先全球采用100万千瓦发电设备,双江口水电站大坝设计坝高315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坝。中国水电工程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大坝类型、大坝数量、高坝数量、水力发电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白鹤滩水电站核心装备研制者,哈电集团首席科学家、国家卓越工程师覃大清介绍,三峡项目之后,中国水电装备的技术进步开启“加速度”,2021年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问世,创造“水轮机转轮零配重”“机组全负荷安全稳定运行”等15项世界纪录。

  “西非三峡”成中国水电出海标杆

  “现在国际水电界有个共识:中国水电机组的稳定性技术及实践已位于世界前沿。”覃大清说。2023年12月,位于几内亚共和国西部孔库雷河中游、西非最大水电站──苏阿皮蒂电站全面投产,“西非三峡”成为中国水电出海的经典案例:技术突围,针对当地高泥沙水质,研发自适应清污系统,将设备磨损率降低70%;标准输出,推动中国水轮机的技术标准纳入非洲水电联盟认证体系;本土融合,培养属地技术员800余人,建立西非首个水电实训中心。

  今年6月25日,国际水电协会(IHA)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水电装机规模不仅持续领跑全球,去年新增水电装机容量占到全球增长一半以上。在全球新增的24.6吉瓦水电装机容量中,中国贡献14.4吉瓦(1吉瓦等于100万千瓦),占比近六成。国际能源署预计,中国在2030年前都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水电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建中小型水电站

  据报道,预计到2030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近70%的新增装机容量将有中国企业的参与。在不包括印度的亚洲,届时建成的水电装机容量中近45%都有中企背景,巴基斯坦和老挝将迎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水电投资和项目建设。在拉丁美洲,预计超过40%的水电扩张将涉及中国企业,包括在阿根廷、哥伦比亚和秘鲁的显著投资。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大公报》说,中国水电出海速度快,凭借专业化的能力和大规模项目管理的经验,为很多国家提供有效利用水能的方式。不仅是按期、按时、低成本的修建,还包括了配套机组以及建成后电力输送等,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除了大型水电站项目,中国在为世界提供更有效的水能利用模式的同时,也回应各国资本、环境保护、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关切,关注并努力推动“小而美”的项目,比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兴建中小型水电站,用中国先进技术多元化利用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重要方案。

  绿色智能供电 国产技术领跑

  图: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技术人员在位于科特迪瓦苏布雷的格西波—波波里水电站进行巡检。\新华社

  通信专家项立刚接受《大公报》访问时表示,在水电技术领域,中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仅技术强大,而且成本非常低,不仅保证了国内供电的稳定,几十年未曾大幅涨价,更是大量出口全世界。“中国在此方面的出口是多元化的,有的通过技术出口,有的参与当地大型水电站建设,有的通过投资等,多模式的水电合作方案为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供应做出了贡献。”

  发电储电输电一体化整合

  项立刚提到,中国自主研发的技术中加入了智能管理和智能控制,在水电工程的许多领域都属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特高压电力传输,更是中国独有。他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解释说,使用特高压技术输电,相当于代替了每天300节车卡运送煤炭,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平时中国的电压220伏,损耗不低,美国的110伏损耗更大,但特高压的损耗极低,据称只有3%左右的损耗率。”这不仅是降低排放的优势,还省去了建设铁路运能源的占地和污染,是真正的绿色、低碳、可持续。

  项立刚认为,人类的未来能源提供,一定是智能化和能源管理相结合,让发电、储电、输电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的多种新能源手段,建立一套智能的供电体系。目前,这套体系在中国已展开充分研究,也在进行多种能力部署,相信相关技术未来也将逐渐运用到世界各地。

  打造“电力丝路” 中国智慧照亮全球

  图:师生在比什凯克的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水利枢纽工程模拟演示实验室学习水电站知识。\新华社

  中国智慧,“照亮”全球。在遥远的巴西,该国北部亚马逊河的清洁绿色电能,穿越雨林和草原瞬间抵达2539公里外的±800千伏里约换流站。在后续的美丽山二期项目中,央企国家电网独立完成了投资、建设、运营,并且实现了中国特高压技术和电工装备、运营管理一体化“走出去”。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直流控制保护装置等近50亿元国产高端电力装备,在该项目中得以出海应用,南瑞、西电、平高、北京电力设备总厂等一大批中国特高压“国家品牌”在巴西亮相,实现了中国直流特高压设备的国际化市场应用。

  该项目不仅满足了2200万民众用电需求,惠顾当地民生截至2023年6月底,项目累计输送清洁水电178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6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有力支持和服务了巴西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加纳布维水电站,被时任加纳总统马哈马称赞为“加中两国人民伟大合作典范”;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极大缓解该国电力供应紧张;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标志着中乌两国“一带一路”合作典范工程取得重要成果……这些画面构成新时代的“电力丝路”:它不再只是电能的输送,更是技术转移、人才培育、文化交融的立体网络。

  话你知 | 中巴经济走廊的“绿色明珠”

图: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标志性项目。

  2022年6月投入运营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优先实施项目和“一带一路”首个大型水电投资建设项目。此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将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推广到世界。中国三峡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银生说,“这个项目,我们基本是100%的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在巴基斯坦落地,截至2025年,已经发了70多亿度电了。”

相关内容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