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在深圳,疾控工作人员运用国产基因测序仪T1+平台对基孔肯雅病毒进行检测。
近期广东省和澳门特区出现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7月26日24时,广东省已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中疾控专家此前强调,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可治,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
2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文详细介绍关于基孔肯雅热的关键问题,包括传播模式、临床症状以及如何治疗等。中疾控介绍,中国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而“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大公报记者 刘凝哲北京报道
中疾控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母婴传播属极少数情况
“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不过,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母婴传播。
对于基孔肯雅热的治疗,中疾控表示,中国非基孔肯雅热常年流行国,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支持性治疗。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上市疫苗,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减少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蚊虫媒介和减少蚊虫孳生地。
中疾控表示,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但30%-40%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广东近5千例 深圳发现1例
据介绍,截至2024年12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大规模暴发和零星病例主要发生在美洲、亚洲和非洲。2025年1月至6月,已有14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约22万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和80例死亡病例。中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曾在广东和云南等地引发本地疫情,尚未形成稳定的疫源地。
广东省疾控局7月27日通报显示,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广东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癒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目前,澳门已出现输入病例。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表示,香港2020年至今暂未确诊基孔肯雅热个案。不过,近期全球多地录得基孔肯雅热案例急升,根据粤港澳三地建立的传染病通报机制,中心充分掌握广东省近日基孔肯雅热的最新情况。卫生防护中心港口卫生科与深圳海关保持紧密联系,两地人员28日举行工作会议,加强双方口岸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