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抗战烽火岁月 港人勇担民族大义

2025-08-02 05:02: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观众参观“港澳台同胞的抗日斗争”展览香港专区。\大公报记者王珏摄

  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中,香港始终与祖国血浓于水、紧密相连。在抗日战争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决战中,香港凭借特殊的政治环境与战略位置,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活动中心,香港市民勇担民族大义,通过各种形式支援抗战,与祖国同胞共赴国难。

  九龙全体司机捐赠给八路军的救护车、为“一碗饭运动”呐喊助威的百万市民、东江纵队惊心动魄的“香江秘密大营救”往事……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在展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展览设“港澳台同胞的抗日斗争”专区,通过多种展陈手段,向参观者展示了国难当头之际,从殷商富户到普通市民的香港各阶层民众出钱出力、掀起救国热潮的壮阔图景。\大公报记者 王珏

  香港同胞始终关心和支援祖国抗战,特别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唤醒了香港各界同胞,一大批以援助抗战为宗旨的赈济团体、慈善组织在香港成立,通过街头演讲、卖花、卖物会、义唱义演等方式,广泛开展活动,唤起民众,募集款物。

  “多买一碗饭,多救一个难民”

  从殷商富户到普通市民,香港各界都踊跃参加支持抗战的活动。其中,由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以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名义在香港发起的“一碗饭运动”尤为轰动。捐献者只吃一碗饭,但付出在餐馆里吃几道菜的价钱,所有盈余用作战争难民救济之用。

  1941年7月,时值盛夏,溽暑煎人,但市民仍热情地走上街头,为“一碗饭运动”呐喊助威,他们簇拥着一只大碗的模型,走过上环、中环、铜锣湾、湾仔,高呼“多买一碗饭,多救一个难民”的口号。市区巴士和电车上,也贴满了标语。9月1日,“一碗饭运动”圆满落幕,有无数香港市民参与了这个活动,最后纯收入达22144港元,国币615元,盈余全部捐出用于内地的抗战事业。

  此外,港人还成为了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组织港九独立大队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交通线和后勤补给,为内地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展览现场两张巨幅旧照──1941年在香港从事抗日活动的部分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合影,以及时任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与茅盾、夏衍等脱险名人的合影,记录了八十多年前惊心动魄的“香江秘密大营救”往事。

  东纵营救近6月 转移800余人士

  香港沦陷后,日军开始大肆诱捕迫害爱国人士和文化名人,张贴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士前去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危急时刻,中共中央发出急电,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与广东省、香港党组织和部队的负责人,想尽办法营救被困在港的文化界精英、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人。

  “秘密大营救”重任落到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肩上,港九大队则承担着重要的护送任务,秘密分批从香港转送至内地东江抗日根据地。经过近6个月的生死营救,800余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志士被安全转移至大后方,无一伤亡,无一被捕。这一营救行动被文学大师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而邹韬奋则题“保卫祖国为民先锋”八个大字,赞誉东江纵队。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