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外卖价格大战,造成很多外卖员工作负担加重,收入却不高。图为一位外卖配送员在北京的高温天配送外卖。/新华社
众所周知,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间的良性竞争也构成了社会经济正向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超常低价、超强负荷、超标配置等极端的“内卷式竞争”却在一些行业悄然成风。
这种恶性竞争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更给企业主增添了难以承受的负担,同时也以不可持续、品质走低等必然属性,影响着终端消费者的体验与生活。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出手,重拳整治外卖等“内卷重灾区”,集中约谈,明确规范,严禁倾销,严禁强制分摊补贴,还这些行业以清朗的经营秩序和竞争风气。
今年以来,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政策导向明显呈升温态势。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会议指出,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与此同时,多个部委亦召开会议强调治理低价无序竞争,显示出国家层面“反内卷”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伴随网络经济的高速发展,外卖、跑腿、代买等业务逐渐火爆。随着更多资本、商家的进入,外卖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甚至被谑称为“行业卷王”。也恰恰因为外卖行业的严重内卷和失序状态,今年5月,官方重拳出手,国家五部门联合对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进行约谈,释放出严肃整治“反内卷”的重要信号。
多次约谈 构建共赢生态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严禁低于成本价倾销、禁止强制商家分摊补贴、保障骑手权益,并强调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国家有关部门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第二次约谈外卖行业巨头。有市场分析认为,此举也意在呼应10月即将实施的新《反不正当竞争法》。
7月15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也向相关企业发出倡议,呼吁各平台企业立即停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强制行为,严禁以“流量倾斜”“搜索降权”等手段变相强制商家参与价格补贴活动;严禁通过格式条款、算法规则强制商家承担超过合理比例的补贴份额;严禁实施“二选一”“独家合作”等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业界呼吁加强食安管控
在多个部委重拳出击后,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始向外卖行业的“极度内卷”说不。比如,北京、湖北、陕西、青岛等省市行业协会就陆续发布倡议书,直指补贴战“严重违背国家反内卷政策”,呼吁平台取消强制摊派、设定补贴上限,转向食安管控与数字化赋能。
针对这波“反内卷”浪潮,商户与消费者纷纷拍手称快。北京一位餐饮企业加盟商对《大公报》说,“内卷就是一种恶性竞争,到最后不仅商家无利润,商品品质也无法保障,对消费者和我们而言无异于都是双输。”北京市民李小姐也对《大公报》说,“众所周知,极度内卷的结局就是小企业出局,大企业垄断,可能消费者能享受短期低价福利,但中期来看,必然是商品品质下降,而长期结果就是商品价格走高,埋单的仍然是消费者。”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对《大公报》说,行业过度内卷的本质就是一种无序竞争。而整治内卷的目的就是恢复良性的经营和竞争秩序,同时扶持优质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而不是企业之间高烈度的排他性竞争。通过国家一系列的反内卷举措,各行业也定能最终回到提升产品品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外卖上演三国杀 引发内卷乱局
今年2月,京东以“0佣金+百亿补贴”切入外卖市场,推出“0元奶茶”“满25减21”等促销,单日订单峰值突破8000万单。随后,阿里系立即跟进500亿补贴,行业巨头美团也旋即加入战斗,行业单月补贴峰值达300亿元。一时间,外卖行业“三国杀”骤然风起,“内卷式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让广大消费者都为之瞠目。
然而,这些“大手笔”并未给外卖行业及消费者带来“服务升级”,相反倒是各种不断攀升的风险与隐患。随着即时零售价格“补贴大战”愈演愈烈,依赖资本力量的低价竞争不仅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导致许多实体商家不堪重负,进而带来了商品品质缩水、服务标准下降、商家利润承压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威胁行业可持续发展。
有业界分析即指出,外卖行业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卷式竞争”,不断滋生出“价格大比拼”“补贴换流量”“赔本赚吆喝”等短视行为,不少或主动或被动卷入“价格战”的企业都因不堪重负而损害了自身商誉,甚至整个外卖行业都渐渐被拖入到“利润变少、品质变低、消费者流失”的危险边缘。
为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开呼吁:联合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回归价值竞争本源。该协会还表示,希望平台企业在APP主要页面显著位置持续公示算法规则与补贴机制,保障实体商家自主经营决策权和自主定价权。
各方协力 构建公平竞争环境
针对“内卷式竞争”的恶性现象,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撰文指出,内卷式竞争体现为低价无效无序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看,反内卷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其中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至关重要。
具体到外卖行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对《大公报》说,面对资本无序扩张引致的外卖行业内卷乱象,应该在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应对举措。比如在最核心的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方面,运用法律规制严把质量关;而在配送和消费终端,更应该借助大数据算力,以此提升智能化和透明度,最终实现“消费有品质、商家有利润、行业共发展”的良性局面。
另有业界分析指出,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依靠的是平台、商户、骑手与消费者的协同努力。平台方面,应该摒弃“烧钱换流量”的旧思维,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中小商户也要逐渐摆脱“低价依赖症”,而应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建立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保障骑手权益,外卖平台也应重新设计配送规则,尽量避免“以罚代管”;而广大消费者也应该回归理性,避免一味追逐“低价消费”。
大平台慷他人之慨 小商户薄利难支
当外卖行业巨头掀起内卷、激战正酣之时,大量的中小商户却难承其重、苦不堪言。在北京东城东直门街区的一家颇为火爆的炸鸡架店面前,老板于先生面无表情地忙碌着。在出货打包的间隙,他无奈地对《大公报》表示,“平台上承诺的满减活动,其实他们只承担一半,剩下的5元或10元,都是商家自己消化。像我们本来就本小利薄,参加这种优惠,就等于割肉,但要是不参加,订单也就跟我们说拜拜了。”
当中小企业“被迫参战”,甚至“沦为炮灰”的同时,行业内卷还带来了更多可怕的连锁反应。在安徽,当地消费者权益组织就调查发现:为迎合低价策略,部分商家以虚假宣传吸引流量。“线上精致如滤镜、线下脏乱如工地”的现象开始大量出现,甚至有商家伪造堂食资质入驻平台,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现象。
在外卖产业链的另一端,低价竞争还倒逼平台“极限”压缩配送成本,骑手们被迫承受更高强度的工作。此前,京东外卖上线初期因运力不足导致订单超时,骑手就曾投诉“系统派单不公”“罚款加重”。尽管平台承诺为全职骑手缴纳社保,但兼职骑手的权益仍缺乏保障,行业用工矛盾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