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2019年,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邵子平(右二)、陈宪中(左一)、姜国镇(左二)等爱国华人将“37分钟”版珍贵马吉影像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右图: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成为侵华日军在南京屠杀的铁证。
编者按:
取材于冒死留存1937年南京大屠杀日军罪证照片真实故事的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自7月25日公映以来至8月6日,累计票房已超18亿元人民币。银幕之外,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残酷。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血腥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除《南京照相馆》里提到的照片罪证,唯一的动态罪证马吉影像,以及《拉贝日记》是反映日军暴行直接的核心证据。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公报》继续挖掘历史细节,抢救历史记忆,即日起推出《传承抗战记忆》系列报道,独家还原20世纪90年代马吉影像与《拉贝日记》在海外重现的真实历史脉络。
近日,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在内地上映,口碑票房双丰收,引起强烈反响。电影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罪证——相机胶片的传递作为主要线索,和近年来国际社会主动将“南京大屠杀”的影像等史料捐赠给我国形成呼应。
守护大屠杀铁证,抢救消失的影像。1990年被在美华人寻获的纽约37分钟版本马吉影像胶片,是在目前已见的马吉影像版本中,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内容最为全面、丰富的。经大公报全程推进,美国“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就马吉影像37分钟胶片放弃“一千万元人民币”的价码,2019年无偿捐赠给南京。\大公报记者 陈旻
马吉影像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的揭露日军暴行的唯一动态影像。从1937年的南京到1938年1月29日被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偷偷带到上海编辑制成四部拷贝,陆续流向美国、德国、日本,小范围放映;从1946年5月东京审判审讯前期,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派遣至南京实地取证的美国检察官大卫.纳尔逊.萨顿等搜集证据时最后一次提到马吉影像,到此后尘封于约翰.马吉之子大卫‧马吉家中地下室里44年。
“1990年底之前,这部珍贵的历史影片几乎从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7月27日,89岁的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下称“联合会”)创会会长邵子平对《大公报》感歎。1991年,联合会在美国发起追寻马吉影像,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在美媒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时隔34年,忆及往事,邵子平依然义愤难平。
1991年7月,邵子平在纽约找到约翰.马吉牧师的儿子大卫.马吉,并发现尘封四十多年的记录南京大屠杀影像胶片原片,将之制成37分钟胶片,向全球公布,反击日本右翼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叫嚣。
2017年12月,大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7年前纽约曾有马吉影像37分钟,而南京纪念馆藏只有17分钟。大公报记者与邵子平一道努力,最终寻回纽约版“37分钟胶片”。2019年5月19日,在北京东长安饭店,大公报记者与美国“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前任会长陈宪中先生达成口头协定:前者著书记录联合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为维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所做的重要历史贡献;作为交换条件,联合会就马吉影像37分钟胶片放弃“一千万元人民币”的价码,无偿捐赠给南京。
马吉影像37分钟版胶片得以回归南京,是《大公报》上下齐心全力以赴的成果。截至去年底,《大公报》、《文汇报》共推出廿三个专版、百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马吉影像从发现、核实,到追寻、回归等的全过程,展现了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的文章报国与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