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攀登武功山的历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只是壮美的云海山峰,更是有一位偶遇的登山友人,以其独特的生存姿态,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彼时他正笑意盈盈地坦言自己在“打工”,却非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人员或向导,而是陪伴客户徒步的“徒步搭子”。这份职业的边界在他口中被拓展得极为宽泛:“背包、摄影、把控行进节奏,还可以提供情绪价值!”话语间的坦然自若,不见丝毫局促尴尬。
“大学暑假会接一些‘陪爬’来赚取生活费,不想增加父母的负担,想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进一步解释道,“很多客人是第一次爬高山,会紧张,我就鼓励他们,给他们加油打气、活络气氛,还需要负责帮忙拍照找角度。”据他介绍,每日收入约四五百元,接单渠道多依托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我也喜欢这样的工作,至少不用坐办公室,还能运动,认识许多不同的人。”这位同学谈及此事时,语调里满是对这份职业的认同。
这段偶遇让我联想到范长江先生当年在西部、在乡村田野里奔走的身影。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稿,而是走入大地,与人对话,记录真实生活。我想,我们这次下乡、上山,与其说是去“看风景”,不如说是在“看社情”。那些路上偶遇的生命故事,才是真正打动我的部分。
这位山间的兼职小哥,正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他没有选择朝九晚五,而是以一种灵活、创新的方式去工作、去赚钱,甚至可以说,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职业”这件事。这种新兴职业虽然还不被主流完全接受,但它展现的是年轻人对生活的主动选择。我们这代人,或许不再执著于“铁饭碗”的安稳,反而更在意工作是否自由、有趣,甚至是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回望范长江行动“深入基层、贴近真实、发掘新声”的宗旨,会发现我们其实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他的脚步。时代语境在变,关注对象在变,但那份记录时代、关怀人心的初心,始终不变。\大公报实习记者戴清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