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国三款第六代战机
中国第三款飞翼布局的第六代战机相关片段近期首次在网上曝光,采无垂尾、无平尾、无鸭翼的“三无”布局,配备双发动机、双轮前起落架,加上后掠角达60度以上的大后掠主翼,将隐身做到了极致。
专家推测,该机或是一款舰载机。加上此前的两款战机,中国在下一代隐身战机方面,同时具备了战斗轰炸机、空优战斗机、舰载战机、忠诚僚机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有效支撑空军和海军的对空、对陆、对海立体化作战体系。中国新型战机呈“井喷式”试飞,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马浩亮(文)
2024年12月26日,中国同日试飞了两款第六代隐身战斗机,分别是成都飞机集团的歼-36和沈阳飞机集团的歼-50。时隔半年多,第三款新型飞行器亮相。
三款新战机在外形上具有共同点,均采用“三无”布局,即无垂尾、无平尾、无鸭翼。这种布局的关键技术包括“软硬”两点,即硬件上的高效舵面,和软件上的飞控系统。在没有传统尾翼的情况下,飞机主要靠机身柔性蒙皮、襟翼舵、翼尖舵等来控制飞行姿态。而飞控软件则用来处理飞机的转向、爬升、规避等复杂任务。三款新战机密集亮相,表明中国在高效舵面、飞控软件两方面,都已拥有成熟的技术积累。
主翼或可变后掠角 优化气动性能
此前两型战机,成飞集团的歼-36重型隐身战机,配置了三台发动机,动力强劲,可满足对高速度、大载荷、远航程的要求。其三角翼布局,机尾后缘紧密排列十馀个柔性开裂式舵面,来控制方向。其定位是战斗轰炸机,兼具大载弹量和突防空战两重优势,遂行对海、对地、对空打击能力。而渖飞集团的歼-50,采用大后掠翼加无尾翼的气动布局,是一款多用途的空优战斗机,主要定位是隐身突防、制空作战,更加注重高机动、高速度。
相比前两款战机,此次的新战机主翼后掠角达60度以上,后缘呈内凹锯齿状的兰姆达机翼,能够降低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提升隐身性能,实现隐蔽突袭。新战机可能搭配可变后掠翼,可在起飞、巡航等不同飞行阶段,通过调整后掠角度,优化气动性能,这既有助于缩短滑跑距离,又能在高速飞行时减低阻力,实现更大速度。
空速管显示正早期验证试飞
军事专家邵永灵认为,新型战机像去年亮相的歼-36、歼-50两款战机的结合,呈现出明显的低可探测性设计特征,机首前部装有空速管,表明该机正处于早期验证试飞阶段。前起落架为双轮设计,不排除是一款舰载机的可能性。该机也可能是一款配合歼-36、歼-50作战的“忠诚僚机”,类似美国的“协同作战飞机”计划。
军事专家杜文龙亦指出,第三款六代机最明显的特征是采用了无尾三角翼,把歼-36、歼-50的优势集中到了一体。传统气动舵面完全消失,要依靠不同部位翼面的调整,完成各种飞行动作,将隐身做到了极致。双发动机布局、双轮前起落架,说明这是一种重型飞机。
三款六代机时间间隔小,从气动外形看,有的针对战斗轰炸,有的针对制空,有的针对海洋上空的综合作战,能够满足不同军兵种的要求。这表明中国在材料技术、隐身技术、飞控技术、火控技术、弹药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