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十四五”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图为8月10日,游客在三亚市后海村附近沙滩学习冲浪。\新华社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在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民生福祉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事。“十四五”规划共包含20项主要指标,其中“民生指标”就达7项之多,由此可见民生在“十四五”整体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分量。
五年来,由于政策有温度、落地有速度、惠民有力度,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多项“民生指标”包括人均预期寿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已经提前达到甚至超过预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未来的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民生始终为大。发展只有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能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多省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十四五”期间,各类惠民举措陆续出台,各项民生新政相继落地。如今,对比规划之初的预期,可以欣喜发现,多项民生指标已然超额完成: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增量超过“提高1岁”的规划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在95%以上,超过95%的规划目标;每千人口拥有的执业医师数达到3.6人,超过3.2人的规划目标。
在7项民生指标中,首要一项就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四五”期间,国家着力推动居民收入增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总体水平再涨2%,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二者共惠及3.3亿左右老年人。今年上半年,广东、四川等省均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居民的腰包更鼓了,面对生活时腰杆更硬了,未来的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周海兵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总结说,“我们不断夯实民生之基,持续加大稳就业促增收力度。‘十四五’以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推出激励政策 加码稳就业
民生为万事之大,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具体到2024年,三产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2.2%、29%和48.8%,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显著增强。
“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扩大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范围;激励企业扩岗吸纳就业,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做好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优化就业服务,加强企业用工指导……”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再次推出“政策包”,进一步加码稳就业。
在首都北京,8月的全国农展馆,人头涌动,交流热烈。160余家用人单位带来近2600个岗位,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前来咨询了解、投递简历。大公报记者了解到,这是2025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的首场招聘会。而今年年底前,北京还将陆续开展实名帮扶、就业权益护航等一系列青年就业服务活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司长崔鹏程日前公开表示,下一步将聚焦助力稳岗扩岗、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提升就业公共服务水平等四方面发力稳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