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意义深远/广纳人才 扩大海外影响

2025-08-13 05:02:3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1948年,胡政之(前右一)与费彝民(前右二)、李侠文(二排左一)等合影于香港浅水湾。

  《大公报》香港版初创时,胡政之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为《大公报》香港版组建队伍。他一方面从各处召回金诚夫、徐铸成、章丹枫、许君远、蒋荫恩、曹世瑛等旧部,一方面吸收李侠文、马廷栋、杨刚等新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港馆骨干,为《大公报》在香港的早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金诚夫和徐铸成两人分别任经理和编辑主任。张季鸾每年总要住港数月,指点言论,襄赞馆务。《大公报》香港版每天出两大张共8个版,后来又增出《大公晚报》,每天午后亦出两大张。为了节省开支,1940年胡政之又决定将报馆从热闹的皇后大道中搬至利源东街一幢三层的陈旧木房里。

  可以说,港馆的创设对于《大公报》甚至对于整个中国报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在港馆的创设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可贵的队伍,培养了一批杰出的报人。其次,港馆的创设扩大了《大公报》在海外的影响,正如金诚夫在回忆中所说:“世界各地,凡有中国使领馆、中华会馆和中华学校的地方,几乎没有一处不是《大公报》港版的直接订户。这种情况,为国内任何地点办报所未有。”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方汉奇在《再论大公报的历史地位》一文指出,不论是内地的那一摊,还是香港的这一摊,都是1902年创刊的《大公报》事业的继承者,都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们的每一份业绩,都是整个《大公报》业绩的组成部分,都将载入《大公报》百年史的史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