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讯】环球时报日前发表社评,题为《坚决反对一些人网暴〈南京照相馆〉》。文章指出:
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暑期档中脱颖而出,上映仅6天票房就突破7亿元(人民币,下同),预测总票房更超过30亿元。影片本身也以其极高的艺术品质“叫好又叫座”。然而在个别平台上,包括导演在内的主创团队遭遇具有明显指向性的恶意攻击,甚至形成针对个人的网络暴力。此类网暴乱象是以艺术讨论为名歪曲历史、制造历史虚无主义,但表现更激进、性质更恶劣,因为这部电影的核心题材是日军侵华期间制造的南京大屠杀。
文章表示,《南京照相馆》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罪证─相机胶片的传递作为主要线索,和近年来国际社会主动将“南京大屠杀”的照片等史料捐赠给中国形成呼应。影片通过对日本青年军官转变的刻画,准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暴行作为一种生态如何不断自我繁殖与自我扩张。整部影片将历史现场的草蛇灰线以比较高的完成度呈现在大银幕上,既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就的鲜活缩影,也是反法西斯文艺的重要作品。
反法西斯文艺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艺和文化现象。在文学、影视、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有着《辛德勒的名单》《第五交响曲》《安妮日记》等众多文艺经典代表作,对于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等不同形态的法西斯主义都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展现了全人类对法西斯主义的痛恨和反思。这恰恰是因为反法西斯文艺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体现。
对《南京照相馆》的网暴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新变种,而且有碍对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系统性反思。二战后,德国对于纳粹历史的深刻反省,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之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日本极右翼团体一再试图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主义侵略行为,既是拒绝汲取历史教训,更将给亚洲乃至全球和平稳定带来新的隐患。
电影艺术可以有正常的讨论乃至批评,但坚决反对借此进行网络暴力。将铭记历史污名化为所谓的“仇恨教育”,不仅扭曲了观众对影片的真实评价,也严重干扰了影视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诋毁了中国新时代的新发展和新成就。特定类型的行为体通过网络水军及黑灰产渠道,借助电影、游戏这些看似主流政治、经济议题之外的文化娱乐议题人为制造舆情,其中是否有境外对华认知战的因素令人怀疑。
唯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反法西斯文艺的最大价值,正是通过文艺的方式,为人类社会提供艺术的、审美的、精神的反思与启迪。在即将到来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样的重要历史节点,反法西斯文艺所捍卫的也是全人类文明的底线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