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研究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的资深专家谭元亨指出当年“省立传染病院”所在,他说,“中山医总部、南石头及传染病院就是侵华日军实施华南细菌战的铁三角。”
“笼中鸟,难高飞,不食味粥肚又饑,(食咗)肚痛必屙无药止,一定死落化骨池。”这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流传在广州南石头难民所的民谚,当中提到的“化骨池”,是一个让所有幸存者都恐惧的地方,哪怕多年后他们已是古稀老人,在接受访问时记忆依然非常清晰:“那里不仅将人的肉体化解掉,连骨头也化了。”
相较于臭名昭著的侵华日军731部队,日军另一支细菌部队──广州“波第8604部队”鲜为人知。这支表面上给日军做防疫给水工作的波第8604部队,以中山大学医学院为总部进行活体解剖及鼠疫跳蚤生产、投放等工作;试验场设在广州南石头难民收容所,在提供给难民的冷粥冷饭中投放细菌进行实验,遇难者尸骸被层层叠叠土埋在“万人坑”“化骨池”;近在咫尺的“省立传染病院”则记录“科研”数据并进行研究。“中山医总部、南石头及传染病院就是侵华日军实施华南细菌战的铁三角。”华南理工大学退休教授、研究侵华日军华南细菌战的资深专家谭元亨痛心地表示。\大公报记者 黄宝仪(文、图)
记者从广州地铁棣园站出来,一路往南石头街道方向前进,目光所及皆是岁月静好。“上世纪90年代调研华南细菌战时,亲历者说看到当时珠江难得一见的‘堵船’景象,也看到江面上飘满了浮尸的惨况,遇难者超过十万人。”谭元亨指着平静的珠江向记者诉说当年寻访见证者的故事,心情却难以平静。
日军埋葬尸体 起码超10万
南石头本地人萧铮,是谭元亨找到的第一名亲历者,年幼时家里穷,听说难民所里“有口饭吃”,萧铮的父亲就带着他和弟弟妹妹走了进去。当年萧铮口述,从1941年进入难民所到解散离开,前后4年多,高峰时每天有40-50人死去。
当时日军采用了一种名为“E式尸体处理法”,用水泥造两个占地25平方米、高约4米的四角梯形,从上面抬入尸体,让其自然腐烂。待到堆放了的50-60具尸体腐烂后,再堆放一层,如此循环利用,因此形成了两个可怕的“化骨池”。当年目睹这一惨况的南石西村民钟瑞荣,在20世纪90年代已年近古稀,他最早接受香港记者采访时直言“当时被这样埋葬的尸体,起码超过10万具。”
尸骨绵延上百米 有七八层
有两件事可证明南石头难民营“化骨池”“万人坑”的真实性。一为一份档案,二为一次挖掘。在广州市档案馆,有一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档案:当时的民国政府财务批发迁葬费用135700元报告。从档案资料可知,于南石头惩戒场内寻得大量白骨,说明是遭敌伪政府拘禁的难民死者,出于其情可悯,并因卫生理由,请求迁葬立碑。当时的卫生局派遣工作人员前往勘查,查明地点为惩戒场内两个方形的“大水池”,规模约“八九尺”,被建墙加高以容纳难民尸体,并核实内有“难民骸骨数百具”。
1953年,广东纸业集团在广州南石头街道建职工楼,挖地基的工人挖至半米深时,突然露出白骨。经清理,一个连绵上百米的大坑中,尸骨一层层叠摞摆放,足有七八层,每层之间还有薄薄的填土。经鉴定,死者的死亡时间在十年左右,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历史记忆急需揭露保护
今天的南石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社区,关于“化骨池”“万人坑”的记忆,也随着老一辈离去而被湮没在历史之中。谭元亨表示,日军在南石头施行的细菌战大屠杀规模最大也最残忍,根据日本老兵及当年见证者证词,保守估计粤港遇难人数逾十万,至今真相仍有待进一步揭露,遗址也需加强保护和宣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