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港生采访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大公报实习记者洪学祎摄
从外观上看,位于宁波东钱湖畔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仿佛悬浮于地表之上,其金属覆层在阳光下波动闪烁。步入其中,众多精心设计的窗口巧妙地分布在各个角落,营造出一个充满泛光的世界。馆方运用所藏珍品,精心梳理和展示了东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并开设了多元的公共教育活动,充分展现其以艺术教育为内核,古今贯通、中西融会、内外共生的独特魅力。
《国际歌》绘画传递革命力量
自7月20日起,一场名为“高山鸣泉:华茂典藏三十五周年油画与雕塑精品展”正在馆内展出,横跨中西方七个世纪、40余位艺术家的100余件佳作分布在展馆的2-4楼。从西方古典到印象派绘画,从中国近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创作,时间跨度长,作品流派广,这场跨越东西方时空的艺术对话,为观众们带来沉浸式的艺术盛宴。
走进位于二楼的“以油画为教具”展厅,一幅巨大的《国际歌》(又名《英特那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迅速吸引了港生们的眼球。这幅作品由著名画家闻立鹏所作,闻立鹏是著名诗人闻一多之子。这幅画以黑与红为色调,用绘画语言描绘了烈士英勇就义前的集体群像,如群山一般雄伟屹立。一种轰鸣在寂静中骤然荡开,或许这就是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展览部工作人员表示,这份震撼也曾感动过她。“当深入了解《国际歌》以后,那份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山河的磅礴气魄,令人感触。”她的眼中闪动着对艺术纯粹感的敬佩,这份个人情感结合专业审美,诉说着艺术超强的感召力。
“高山鸣泉”这一主题凝结了东方哲学中“启蒙养正”的人文理想:当教育铸就文明的梁柱,艺术叩启蒙昧的心门,美育终将在人性的沃野上播下向善、向美的星火之种。真正的美育绝不是一味地“教”与“学”,而是润物无声地让个体感受到纯粹的真、善、美。
再次驻足于《国际歌》前,那由坚硬山石幻化出的人形脊梁,在光线下仿佛仍在无声搏动。艺术的“真诚”此刻不再是抽象概念,它凝结在闻立鹏笔下每一道为父辈、为山河而刻的线条里,也回响在美术馆长廊中每一幅作品的深处。\大公报实习记者杨桂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