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1951年胶东育儿所全体成员合影。下图:2015年中秋节,当年胶东育儿所的孩子相约重回乳山,种下“敬母林”。
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在牟海县(今山东乳山境内)组建胶东育儿所,从周边农村遴选乳娘哺育前线将士的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三百多名乳娘与保育员用最朴素的母爱先后守护了1223个孩子的生命。
“最后一滴乳汁留给乳儿、最后一口粮食留给乳儿、最后一件衣服留给乳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胶东育儿所的乳娘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牢不可破的“红色摇篮”,用超越血缘的母爱,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诗里,写下了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笔。\大公报记者 殷江宏、实习记者张迪乳山报道
革命战争年代,包括田家村在内的乳山西北部地区,是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及后方机构常驻扎的地方。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艰难阶段,日寇疯狂“扫荡”,八路军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有的同志不得不含泪将刚刚来到人世的亲生骨肉,送到当地老百姓家寄养。胶东育儿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强忍丧子之痛 乳娘输血救婴
“这是我的母亲矫月志,当时抱养的孩子叫生儿。”今年77岁的田瑞夫指着展板上母亲的照片告诉记者。“生儿刚到我家时,我还没有出生。母亲见她面黄肌瘦,老爱哭闹,喂养一段时间后,丝毫不见起色,心里十分着急。她抱着生儿到村里的胶东育儿所医务组找医生。医生说是严重贫血。”田瑞夫回忆着母亲矫月志给他讲述的故事。矫月志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不幸夭折,她还没从丧子的悲痛里走出来,村妇救会干部就抱给她这名叫“生儿”的羸弱女婴。
“听到医生的诊断,母亲十分着急,马上撸起衣袖把胳膊伸给大夫。经医生检验血型符合后,每天给生儿输血。”据田瑞夫介绍,矫月志接连给生儿输了几十次血,孩子的脸色越来越好,矫月志的身体却越来越虚弱,时常一头倒在炕上昏睡。丈夫给她借了几个鸡蛋补身体,她又是不肯:“给生儿吧!她不好俺没胃口。”由于生活实在困难,后来夫妇俩把家里的毛驴卖了维持生计。在矫月志的精心照料下,生儿一日日长大,在四五岁时被亲生母亲接走。
在战争年代极端困苦中,姜明真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她曾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而她的4个亲骨肉却因战乱、饑荒和疏于照顾先后夭折。1942年秋天,姜明真把福星抱回了家。为了有足够的奶水哺育福星,她提前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
“革命的娃活下来,就值”
两个月后,鬼子的“拉网大扫荡”来了。姜明真和婆婆抱着福星和不满周岁的儿子匆忙跑到村后的“藏军洞”。山洞深不过丈馀,两个孩子的哭声在狭小空间里迴荡。为避免哭闹声暴露福星,姜明真狠下心,把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狭小山洞里,用茅草掩住入口。她刚返身回来,敌机就开始轰炸。姜明真紧紧地搂着福星,依稀听到儿子的哭声。
等硝烟散去,姜明真疯了似的扒开茅草,满脸泪痕的儿子已经奄奄一息,小手抠得指甲缝里全是泥,回家后没几天就夭折了。姜明真强忍着丧子之痛,把全部的爱倾注到福星身上,一直抚养到4岁,才被亲生父母领走。后来,姜明真又陆续收养了三个孩子,而她的六个亲生儿女中,有四个没能熬过那些艰难的岁月。每当有人提起,她总是指着墙上褪色的八路军帽徽说:“俺的娃走了,革命的娃活下来,就值。”
出于当年的保密要求,乳娘们很少向人说起这段经历,有的甚至终生守口如瓶。直到上世纪80年代,胶东育儿所的往事才被公众所知并流传于世。时隔八十馀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这些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已相继离世,但她们的精神,永远不会被这片土地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