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 重走大公报抗战路/哈达铺一纸大公定乾坤 红军挥师向陕北

2025-08-22 05:03:0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位于当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甘肃庆阳南梁革命纪念馆设有大公报雕塑。

  哈达铺,是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的一个小镇。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七日,中国工农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后,于九月十八日翻越岷山山脉,进入这片藏族聚居的繁华商镇。当时的哈达铺,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汇点,物资充裕,商贸兴旺,为疲惫的红军提供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尤为重要的是,红军从这里寻获的《大公报》上得知了陕甘还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重大讯息,从此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大公报记者 郭涛甘肃报道

  “红军先头部队的侦察连,由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率领,装扮成国民党中央军,不费一枪一弹就控制了哈达铺。”宕昌县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王林介绍道:在这里,他们截获了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的军需库,获得大量米麵、油盐、布鞋和中草药,解决了红军的补给问题。

  专家:《大公报》客观详实 可信度高

  但哈达铺的真正转折,源于一份报纸——《大公报》。9月20日,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进驻哈达铺。毛泽东一进入镇上,就急切打听邮政代办所的位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后来回忆:“主席一进代办所,就兴奋地阅读报纸,挑出几份卷起夹在腋下,径直走向驻地。”这些报纸中,《大公报》报道了陕北红军根据地的存在,“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革命根据地。”这条消息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红军的前路,把毛泽东的目光和长征目的地,从“到中苏边界去”转到了陕甘根据地。

  赵王林强调:“《大公报》以其不党不私的办报宗旨,提供最客观、最详实的报道。相比当时的其他报纸,它的信息量最大,可信度最高。”张闻天甚至据此写下《发展中的甘肃苏维埃运动》一文,全文引述自《大公报》。正是这些讯息,结合贾拓夫的汇报——作为陕西早期革命领导人,他详细介绍了陕北的地形、民情和党的基础——促使党中央调整战略,决定落脚陕北。赵王林说,在哈达铺彻底调整了俄界会议确定的到中苏边界去的决定,不仅开启了落脚陕甘暨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征程,同时对推动全国民族抗日运动高潮的到来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地人在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习惯称之为“一张报纸定乾坤”。

  毛泽东幽默感谢《大公报》

  在哈达铺停留的短短几天里,党中央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完成了从战略构思到具体部署的完整决策过程,是长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赵王林介绍说,哈达铺会议的最高层级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出席者包括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常委,会议讨论了组织工作、白区工作和部队整编等关键议题。第二个会议是中央领导人会议,研究部队落脚陕北和北上行动计划。第三个是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在此正式宣布陕甘支队成立,由红一、红三军和中央直属队整编而成。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严峻形势后话锋一转:“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队伍。”他还幽默感谢国民党报纸,并着重提到《大公报》。

  赵王林表示:“这三次会议环环相扣,将俄界会议提出的模糊方向具体化,为红军指明了清晰的落脚点。”与后续保罗镇会议相比,哈达铺的决策已进入“落实阶段”,红军从这里出发时,向陕北进军的战略已全面启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