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新闻热话/学霸放弃传统名校 投奔新兴民办大学

2025-08-23 05:02: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重庆尖子万鑫宇与母亲文丽娟合影。/受访者供图

  2025年高考录取季,一则“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亲自致电考生”的消息冲上热搜。今年高考成绩677分(重庆市物理类第218名)的重庆考生万鑫宇,在接到施一公院士电话后,报考了杭州西湖大学。这个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有些“离经叛道”。毕竟,他的分数足以敲开众多顶尖传统名校的大门。然而,对于目标清晰指向科研报国的万鑫宇而言,这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精准奔赴”。

  “在施校长打电话之前,我就在西湖大学和浙江大学之间仔细权衡,更倾向于西湖。”万鑫宇平静地解释,高考后就与西湖大学招生办保持着联系。他特别澄清网上传言,“完全不是‘放弃’北大。如果能上北大强基,我肯定去。而选择西湖大学,是纯粹基于科研发展路径的考量。”最终,他因0.26分之差未能达到北大强基线,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转而投向了他科研梦想的“加速器”。/大公报记者 韩毅

  吸引万鑫宇的,是西湖大学极具诱惑力的科研资源和培养模式。“神奇的是,西湖大学导师比学生还多。”万鑫宇眼中闪着光,“只要有明确想法,大一就能选导师。我已经选好了两位导师,都是研究新型光电半导体方向的。”这正是他心之所系──中国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之一。“孩子一直有科研报国的志向,期望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西湖大学一对一的培养和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是目前最好的选择。”母亲文丽娟道出了儿子的心声。

  校长6分钟电话 坚定择校信心

  万鑫宇详细列举了西湖大学的独特优势:经费充足、实验室顶尖,本科生大一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实践,这几乎是传统名校研究生才有的待遇;大三的优秀学生可公费参与纯粹的海外交流项目,最长一学期;“施校长那通6分钟的电话,谈到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奖学金和对外交流项目,更坚定了我的信心。”

  他选择的是西湖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以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跨学科研究与应用实践。“选材料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其次,材料跟化学有较大关系,未来往材料方向发展,认为自身能力不会很差。而以前学化学竞赛,对化学方面的专业更倾向一些。”

  “材料本身是日常都会用到的东西,上到精密仪器、高端器材,下到钢筋混凝土,都会用到材料。现在比较流行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光电材料等,种类繁多。材料专业学习周期很长,本科四年基本只能学到材料专业的皮毛,至少要读到研究生阶段,才能触摸到材料的‘边缘’,才具备初步了解自己希望朝哪类材料方向继续发展。关键在于自身本领够硬。”万鑫宇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挑战。

  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民办大学的西湖大学,2025年在重庆仅招10名物理类考生。像万鑫宇这样,分数达到677分及以上的7位重庆高分考生中,部分天赋出众,敢于追梦的年轻人,挣脱传统名校光环的束缚,将目光投向科研实力和成长平台更聚焦的新兴高校。

  定位“高精尖”对接国家需求

  无独有偶,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同样定位“高精尖”的新型民办大学,在本科招生元年便表现亮眼,录取分数线比肩传统名校。它们以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颠覆性的培养模式(本科直通实验室、一对一导师制、书院制、灵活的出国交流),以及“院士亲自指导”、“人均顶级科研资源”的承诺,对渴望深造的顶尖学子形成了强大吸引力。

  从就业市场反馈看,不少企业和机构已将能力和潜力置于学历之前,更看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西湖大学等新锐力量,正以其独特的“小而精”科研教育新范式,悄然改变着高等教育的格局。当然,传统名校的历史底蕴和综合实力依然雄厚,新兴高校的价值最终仍需时间和成果来检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