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国漫历史/港生盼港风文化和杭州传统结合

2025-08-23 05:02: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在“之江一号”数字摄影棚中,一名动捕演员正挥舞手臂、旋转跳跃,150个高精度相机实时捕捉动作,将表情和肢体动作转化成虚拟角色。/大公报实习记者洪学祎摄

  谁的童年记忆中,会缺席卡通片呢?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咤2》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榜首,中国动漫一步一脚印的发展足迹亦备受关注。如今,它早已不只是简单的卡通片制作,更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5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浙江行”采访团的同学与来自“Customs YES青春杭行──科技创新与抗战精神考察团”的香港青年共同到访中国动漫博物馆,见证中国动漫走来的历史。

  虚拟互动 似置身动漫世界

  走进中国动漫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顶天立地的巨幕屏,中国画四季风光在屏上缓缓流转。展馆内的展览路线从远古走马灯、皮影戏的光影摇曳,到手绘赛璐珞片与电视电影的胶片质感,再到当下的VR、MR虚拟现实技术,港生们在展区辗转穿行,仿佛与中国动漫并肩走过百年历程。在互动体验区,学生们还可以亲手设计动漫角色,甚至为角色配音。

  就读于香港城市大学环球商业系统管理系的李景瑶,对博物馆的AI虚拟真人技术尤为惊喜。她笑言:“观众可以通过屏幕与虚拟角色互动,比如指挥角色移动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这种即时回馈让人仿佛真的走进二次元世界。”在她看来,这项技术对香港动漫产业很有启发。“香港可以开发本土AI动漫角色,通过短视频或直播推广,既能吸引年轻观众,也能让产业更具多元化。”

  “香港有李小龙、天星小轮这样的国际文化符号,杭州有西湖、断桥传说等传统底蕴。如果使用AR技术,让游客在西湖水面看到天星小轮的虚拟影像,或在维港夜景中融入水墨动画元素,一定非常有趣。”来自罗定邦中学中六的陈诚希认为,香港的国际化视野可以助力中国动漫“走出去”,而内地的技术平台与文化资源则能丰富香港创作的故事内涵。\大公报实习记者戴文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