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举办在即。图为日前参阅队员在位于北京的阅兵集训点进行训练。\中新社
8月23日17时至8月24日5时,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三次综合演练。为配合活动安排,天安门广场9月1日至3日暂停开放,故宫博物院8月31日至9月4日临时闭馆。
在9月3日阅兵式上,作为分列式上第一个出场的徒步方队,仪仗方队将首次以“仪仗司礼大队”的全新番号在天安门广场亮相。仪仗方队平均身高在各个方队中是最高的,男队员平均身高186.5厘米,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近90%的官兵是首次参加阅兵任务。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夜幕下的天安门广场灯光璀璨,军乐中的受阅部队威武雄壮。演练现场各环节组织有序、转承紧凑、运行顺畅,达到了预期目标。北京市有关方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一次综合演练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介绍,第三次综合演练是一次全流程、全要素预演,也是纪念大会最后一次综合演练,包括纪念大会仪式(含阅兵)、转场、观众组织及应急处置等各项内容,重点检验了各流程、各环节的衔接配合,为正式活动的成功举办打下坚实基础。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仪仗方队将首次以“仪仗司礼大队”的全新番号在天安门广场亮相。作为分列式上第一个出场的徒步方队,仪仗方队将高擎党旗、国旗、军旗三面旗帜引领整个徒步方队接受检阅。
在威武铿锵、英姿飒爽的背后,是始终如一的严格训练和精益求精的动作标准。在练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旗组面临的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极端天气所带来的现实影响,这对旗手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有风的天气情况下,我们采用推旗,如果没风的情况下,我们会采取甩旗。必须要求我们的动作、步幅、步速都非常精准,要做到顺风不快、逆风不慢、横风不摆。”仪仗司礼大队的石斌说。
仪仗方队的平均身高在各个方队中是最高的,男队员平均身高186.5厘米,女队员平均身高173厘米。这也是一支年轻方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近90%的官兵是首次参加阅兵任务。
仪仗司礼大队的程子豪表示,我们就是把训练场当成阅兵场,把每次合练都当作正式任务。从踢腿速度、抓地力度、踩乐节奏等方面,让他们逐步适应这个过程。
天安门广场9月1至3日暂停开放
在仪仗方队中,女兵们分列在男兵后方,不仅要和男兵一起训练,步幅、步速都需要和男兵一样。“因为我们女兵的体形较为瘦小,我们只有把臂肘撑得更开,才能和男兵保持一样的间隔距离,但这也往往减少了我们臂肘间的稳定性,在排面标齐上要下更大功夫。”女兵赵曌说。
“上不上场,组织说了算。努不努力,我自己说了算。”仪仗队员之间流传的一句话,也是每一个队员刻苦训练认真努力的真实写照。
另外,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24日发布通告,为确保专项活动顺利安全,天安门广场9月1日至3日暂停开放,9月4日适时恢复开放;故宫博物院同日发布公告,为配合天安门地区活动安排,将于8月31日至9月4日临时闭馆,9月5日正常开放。
仪仗方队各岗位加紧训练
标兵
标兵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分毫不差地走向站位,接着就要岿然不动站立3个多小时,这就是他们的任务。“刚开始站的时候,感受太阳在我的正前方,站立完之后它已经到我的正后方了。”标兵史正阳说。
升旗手
升旗手需要擎着高3.81米,重达30斤的国旗杆稳步向前。为了保证旗杆的稳定,训练中他们经常在旗杆上绑上背包带,互相拉扯来模拟刮风带来的不稳定性。升旗手还会以十斤重的哑铃进行模拟展旗训练。
分队长
“任务开始到国歌完毕,整个过程中需要下达七次指挥口令。我们分队长间隔很大,需要在行进过程中和静态之间反复训练。”分队长刘永久说。此外,方队3名分队长还要行军刀礼,每一下都精准无误。
军乐团新作品 突出装备科技感
图:12日,联合军乐团在北京的阅兵集训点进行训练。\新华社
在九三阅兵式上即将亮相的千人联合军乐团,由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和其他部队抽调军乐骨干组成,是整个阅兵式上最庞大的方阵,礼号、圆号、单簧管,军鼓、萨克斯,11个声部,15种乐器,届时将会有无数音符响起,独特而和谐。
“我们日常每天6点10分,开始进行为期一小时的军姿训练,也会着重进行军姿持乐器训练,以及军姿持乐器演奏训练,以达到站3个小时不倒,吹3个小时不错。”联合军乐团的周磊说。
今年军乐团创作室在乐队的编制上,适当增加了木管乐器的比例,使乐队的音色更加醇厚,更有感染力。在号角音乐的编排上,除了传统礼号的使用,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使号角的音乐更加浑厚,更加庄严,仪式感更为突出。
联合军乐团的谷金秋说:通过几个月的创作,我们从十几首乐曲中选取了两首,在传统进行曲的基础上,既体现出我们军队的强大,又展现出我们新装备的科技感。今年我们创作的新作品,一定会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敬请期待我们的演奏。
礼炮手日练千次 做到盲取盲送
图:礼炮队员们日均进行千次训练。
整齐划一的炮声,响彻云霄,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经过了日复一日千锤百炼。
每一门炮由3名炮手负责,三名炮手采用5步就炮,跪姿同时上前。虽然只有五步,队员们平均每天的训练距离能达到5公里。
三名炮手的分工各不相同:三炮手负责从弹架取弹并将重达7斤的礼炮弹交给二炮手。由于二炮手需要回身用单手接弹,这一动作增大了弹药平稳交接的难度,因此对二炮手的动作精准度和发力控制都提出了极高要求。接过礼炮弹,二炮手在听到指令后,需要在1秒钟内将炮弹精准推入几乎严丝合缝的洞口。
日均千次的训练保证了炮手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所有动作都能做到盲取盲送。“我们在装填的时候要保持跪姿的标准军姿,所以说你在抬头15度的时候看向炮徽的位置,你是看不见装填位置弹膛的,我们需要接弹之后,不看弹将弹装入弹膛。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成百上千次的练习装弹准确性。”北京卫戍区某部刘凯说。
发射之后,一炮手负责开闩退弹。整个鸣放过程需要炮手们跪姿保持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