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冲国殇墓园内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大公报记者谭旻煦摄
7、8月的腾冲,被连绵雨季笼罩。细密的雨丝斜斜飘落,打湿了青石板路,也模糊了远处的山峦轮廓。大公报记者踏着湿润的泥土走进腾冲国殇墓园,空气中弥漫着雨水与草木混合的清冽气息。
这座静卧在来凤山北麓的墓园,在小雨中更显肃穆庄严。雨珠顺着忠烈祠的飞簷滴落,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墓碑上的字迹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每一座石碑都在雨幕中静静矗立,等待着来人读懂背后的壮烈故事。滇西抗战纪念馆宣教部主任寸波艳介绍,腾冲国殇墓园坐落于叠水河畔、来凤山北麓,于1945年7月7日落成,为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建,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尽显对英烈的敬重与哀思。
位于忠烈祠后的小团坡尤为震撼,布满墓碑的圆锥形小山坡上,3346座墓碑,依作战序列整齐排列,宛如一支随时待命出征的军队。墓碑下,是将士们的骨灰,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散发着坚毅的气息。山顶的阵亡将士纪念塔,似一把利剑直插云霄,象征着民族不屈的精神。
滇西大反攻127天 收复首座县城
在墓园里,寸波艳给我们讲述了腾冲“焦土抗战”的历史:1944年的滇西大反攻,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腾冲。腾冲城墙与城内建筑由火山岩建成,异常坚固,加之日军负隅顽抗,攻城战艰难无比。但远征军将士们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每前进一米,平均要死七个人,战后的腾冲“没有一片树叶没有3个以上的弹孔”,其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远征军在空军轰炸掩护下,以火焰喷射器、炸药包一寸寸艰难推进。坚固的城墙被炸开数10余处缺口,城内民居尽成瓦砾焦土。”滇西抗战纪念馆副馆长伯绍海介绍,到1944年9月14日,此战役历时127天,大小战斗40余次,腾冲终告光复。这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全面收复的第一座县城。
如今,每逢清明、七七事变等重要日子,当地民众、游客以及各界人士都会来到国殇墓园,敬献鲜花,缅怀先烈。他们用这种方式,向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们表达深深的敬意与无尽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