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抗战胜利80周年 重走大公报抗战路/大公社评显威力 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025-08-26 05:02:5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西安事变纪念馆展出的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左)、杨虎城合照。右图:西安事变纪念馆是在张学良公馆和杨虎城止园别墅等西安事变相关旧址上建立的纪念馆。图为张学良公馆旧址。

  “听老一辈人说,学生们当年就是从前边那个城门出去,准备到临潼向蒋介石请愿……”8月的古城西安连日高温,但在西安事变纪念馆,游客们的参观热情似乎比天气还要炽热。纪念馆旁的小超市老板周先生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和游客閒聊起来。

  “大公报?咋不知道,那可是我们民国陕西三杰之一的张季鸾创办的。”当得知记者来自大公报时,周先生惊讶之余,随即又给记者竖起了大拇指。“《大公报》历史悠久,其社评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载有《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社评的《大公报》加印数十万份空投西安城,有力地影响舆论,助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大公报记者 李阳波(文、图)

  位于西安城墙内西南角的张学良公馆旧址,是西安事变纪念馆馆址之一。89年前,张学良和杨虎城便是在这里酝酿发动了“西安事变”。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又加紧进攻华北,妄图霸占整个中国。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的危难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计划以“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张杨兵谏扣蒋 要求联共抗日

  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一系列展陈与介绍,揭示了当年《大公报》在西安事变中扮演的角色。1957年张学良回忆西安事变时曾表示,在蒋介石到西安前,张学良曾与《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详谈过,征求他对于“停止剿匪,联合抗日”的意见,张季鸾十分赞成,认为蒋介石到来后,张学良应当“破釜沉舟,痛切陈述”。

  1936年12月5日,张季鸾到访临潼华清池时告诉蒋介石,目前西安流行的政治气氛以“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标志。同年12月9日,蒋介石通过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向大公报驻陕记者透露了一份“密嘱”:发表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前敌总司令,接替张学良负责指挥西北“剿共”事宜的消息。张季鸾获知“密嘱”内容后,要求大公报驻陕记者把“密嘱”大意婉转告诉张学良,同时安排“密嘱”内容晚一两天在《大公报》见报。除了“密嘱”,蒋介石还于12月10日召集参谋会议,决定两天之后颁布向红军发动攻击的命令,如张杨两部不服从命令,即解除其武装。

  危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最终下定决心。1936年12月11日晚12时,张学良来到杨虎城寓所,高声问杨虎城幹不干,杨虎城则回复说,我们准备好了,专等你来以后下命令。12日凌晨,东北军开始在临潼行动,12月12日上午9时左右,蒋介石被送到了西安新城,随后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公布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政治主张。当夜,张学良亦急电中共中央请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大计。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组成中共代表团,到西安商谈解决西安事变的有关问题。

  《大公报》空投西安 晓之以理

  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不仅丝毫不理会张学良、杨虎城的政治主张,还调遣大批国民党中央军开进潼关,甚至扬言要轰炸西安。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据悉,西安事变发生当晚,张学良便给《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发去专电,详述其主张。12月14日,西安事变发生两天后,张季鸾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安事变之善后》社评,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观点。12月16日,张季鸾发表《再论西安事变》社评,力促事变和平解决。12月18日,张季鸾发表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是此次四篇系列社评最著名的一篇,当天的《大公报》被加印几十万份空投西安,这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言辞恳切的社评,有力地影响舆论,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发挥积极作用。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内地多位专家表示,《大公报》在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此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华民族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并最终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