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报界宗师/张季鸾以笔为枪 社评舆论救国

2025-08-26 05:02:5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陕西省榆林市张季鸾纪念馆内的张季鸾像。

  一片忙碌的《大公报》报馆、《大公报》人谱系照片墙、一张张泛黄的《大公报》报纸……连日来,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的张季鸾纪念馆,迎来大批参观者。特别是在《西安事变 砥定舆论》这一篇章,很多参观者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报界宗师”携一纸《大公报》,以笔为枪、抗战救国,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殊绝贡献。

  六迁馆址 绝不屈从日寇

  张季鸾先生祖籍陕西榆林,他和辛亥革命先驱于右任、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一起被誉为近代“陕西三杰”。抗战期间,张季鸾携《大公报》同仁将社评重点放在宣传救国图存。国难当头,他说,《大公报》不能在日寇包围下窒息而亡。于是,《大公报》开始了不断搬迁之路。由天津到上海、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都留下了《大公报》和先生的足迹。张季鸾携一纸《大公报》以笔为枪、抗战救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1年9月6日,长期身患疾病的张季鸾,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54岁。1942年,应家属及陕西各界人士请求,张季鸾葬于陕西西安,10万各界人士参加葬礼。2014年8月13日,张季鸾的遗骨回迁榆林故里,葬于季鸾公园。为研究、传承和弘扬张季鸾的崇高精神,当地还在陵墓附近建设了张季鸾纪念馆。

  张季鸾纪念馆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布展总面积800余平方,分为12个板块。据工作人员介绍,纪念馆把张季鸾一生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用实景再现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现了一代报人心忧天下、救国图强的爱国情怀。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