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内地6大行动力推“AI+” 智能经济将成重要增长极

2025-08-27 05:02:58大公报 作者:任芳颉、郭瀚林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意见》提出,要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图为参观者在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内参观康养应用机器人专柜。/中新社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开展“人工智能+”6大行动。

  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意见》提到,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等。《意见》提出,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中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意见》围绕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协同推进,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一方面,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开展“人工智能+”6大行动。围绕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6大重点领域,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对各行业各领域范式变革影响,前瞻谋划“人工智能+”工作着力点。

  支撑生物制造和量子科技

  另一方面,以硬基础和软建设为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夯实“人工智能+”行动8大支撑。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围绕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安全8个方面,系统构建人工智能基础支撑体系。

  在6大“人工智能+”重点行动中,“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处于首要位置。《意见》提出,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

  《意见》提到,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科学数据集,提升跨模态复杂科学数据处理水平。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加快与脑机接口技术融合

  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意见》提到,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人工智能+”行动 《意见》亮点

  深度融合6大领域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应用普及率超90%

  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完善产权版权制度

  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产权和版权制度,推动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版权内容依法合规开放。

  开源技术全球开放

  加快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开源技术体系和社区生态,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开发工具等。

  专家解读 | 内地研发 香港落地 推向国际

  简智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香港专业人士(北京)协会副理事长李兴龙对《大公报》表示,服务业当前正从“数字赋能”走向“智能驱动”,并探索“无人服务+人工服务”新模式。在金融、物流、法律、商贸等领域,人工智能与智能体的结合将带来更多全新应用。他指出,香港拥有国际平台,内地则具备庞大市场与政策红利,可开拓“研发在内地、落地在香港、推向国际”的新格局。

  李兴龙说,《意见》提出要拓展智能消费新场景,包括文娱、电商、养老、讬育等领域,培育陪伴型与助理型应用,“对我们来说,这正是人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落地的最佳切口”。他指出,香港在智慧养老与教育机器人等领域已有试点,结合政策支持,可成为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前沿示范田”。

  从“单一工具”向“服务智能体”转变

  “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对机器人产业来说是一个战略窗口。谁能把产品从场景切入、再拓展至全链条生态,谁就能在新一轮AI竞争中突围。”李兴龙指出,机器人公司不仅制造产品,更要与金融科技、智慧物流、专业服务深度融合,让机器人从“单一工具”转向“服务智能体”,例如在智慧物流场景中,具身智能技术可使仓库分拣任务成本降低8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