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古代智慧/千年古刹巧夺天工 榫卯结构不见一枚铁钉

2025-08-28 05:02:46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左图:传媒学子们走进宁波保国寺,了解这座千年古刹的建筑智慧。右图:“2025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浙江行”采访团走进浙东千年古刹保国寺。\大公报实习记者洪学祎摄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在保国寺实地走访,近距离观察宋代的斗拱和榫卯技艺后,不禁佩服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也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推开这座浙东千年古刹的大殿大门,香港中文大学的叶沛言顿时被眼前的古建筑惊呆了──细细看去,整座大殿不见一枚铁钉,全凭精确的榫卯使斗拱巧妙衔接,将建筑物的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承托起整个殿堂屋顶50余吨的重量。

  “瓜棱柱”设计承托北宋珍宝

  为了更好地承重,大殿里的柱子,尤其是前内柱,都不是笔直的,而是与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由四周向中心倾斜。这是出于建筑稳固的力学支撑需要,这样的柱子能承受更多来自各方的力,且不容易变形、垮塌。由于这些柱子的外观形状如同南瓜,因而被称为“瓜棱柱”。

  “这样的瓜形并不是雕刻出来的,而是由木材拼合包镶形成的。”保国寺工作人员向港生们介绍道,相比于整柱,这样的拼合柱有许多优点。

  “因大殿承重需要,如果选用整柱,必须得是直径超大的坚固木材才行。但一根大木头外面包上8根小木头,或者4根大木头包镶四段拼合木,作用便能等同于整柱,真正做到小材大用,经济省料。”保国寺工作人员介绍。

  历经千年风雨,保国寺古殿至今仍保持北宋的原始风貌,而这份完好则来源于文物保护者们的精心修缮。

  “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的建筑专家来做精细测绘,将每一根梁柱、每一处榫卯都进行扫描,建立了3D数字建模,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长期修缮计划。”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文博馆员张璐易如是说。

  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建筑也吸引了众多外国游客。“难想像千年前的工匠既懂力学,又能设计出这么美的曲线,空间美学与工程的平衡太让人惊讶了。”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外国游客Alexey边对梁柱拍照边感慨道,“我是第二次来到中国,这里的建筑构造简直令人惊叹,我为中国骄傲!”\大公报实习记者曹逸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