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粤港澳大湾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规划建设的跨江跨海通道群,对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向更深层次融通发展意义重大。图为南沙大桥上的车流和狮子洋水道的船舶来来往往。/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8日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新时期指导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从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等七方面提出23条具体意见,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发力,以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意见》提到,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意见》强调,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为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
支持超大特大城市 布局科创平台
在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方面,《意见》首先提到,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增强中西部和东北的城市群、都市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城市间定位错位互补、设施互联互通、治理联动协作。
《意见》同时提出,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超大特大城市按照国家批准明确的功能定位做强做精核心功能,控制超大城市规模,合理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支持超大特大城市结合实际推进制度创新。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支持超大特大城市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
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是今年中国经济的重点任务,培育消费新场景将为促消费注入动力。《意见》在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方面明确提出,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培育消费新场景。
建设“好房子” 绿色智慧 安全舒适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方面,《意见》提出,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意见》提到,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建立房屋安全体检、房屋安全管理资金、房屋质量安全保险等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增强高空消防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抗灾设防标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此外,《意见》还提出,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加强对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保护。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推动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话你知 | 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两个大局”,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目标明确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目标以人民城市理念为价值原点、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方向路径,既扎根中国实践,又回应人类对城市文明的共同向往,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了兼具实践力与引领性的中国方案。现代化人民城市确立了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宝贵的实践借鉴。
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总体要求: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主要目标: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
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