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933年9月18日,《大公报》刊登特派记者陈纪滢采写的“九一八纪念特刊”。
从“九一八事变”独家报道开始,《大公报》迅速制定了“明耻教战”的编辑方针。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胡政之、张季鸾召集编辑会议,会上,张季鸾严肃地宣布了两项决定,一为“明耻”,一为“教战”。所谓“明耻”,就是尽快开辟专栏,记载自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中日修好条规》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了解甲午以来的对日屈辱史,栏目名称定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并指定王芸生专主其事。而所谓“教战”,就是在《大公报》开辟“军事周刊”,邀请军事专家蒋百里筹划,向国人介绍军事常识。
专栏连载两年半 无一日中断
这一“明耻教战”的编辑方针,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其中,“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最受人关注。从1931年10月起,王芸生奔走于京津之间,往来于故宫博物馆和北平各图书馆,广泛搜集史料,遍查故宫文献馆。从1932年1月11日起,《大公报》隆重推出“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专栏,每日登载一段,连续2年半之久,无一日中断。每日文前冠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耻认明,国难可救!”读来掷地有声。后来,《大公报》将其汇编成七卷本结集出版。
在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之际,《大公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重要纪念评论《国丧纪念之辞》,饱含对死于日军铁蹄下的中国军民的悲悯之情,同时痛斥日军罪行。版面下方,特大字号的“领土完整不容割裂!!!”向世人表达了维护家国的决心。在1933年“九一八事变”两周年之际,《大公报》特别推出《九一八纪念特刊》,登载特派记者走进沈阳、大连等地,揭露日军暴行的相关报道。\大公报记者于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