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科技力量/岳麓山实验室 打造中国种业“硅谷”

2025-08-29 05:02:5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岳麓山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作业。/岳麓山实验室供图

  27日上午,2025全球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采访团来到长沙市岳麓山实验室,在这里,湖南种业科技工作者,正不断突破种业领域的“卡脖子”现象,打造中国种业“硅谷”,做强种业中国“芯”。

  记者了解到,岳麓山实验室是湖南省着力打造战略科技力量“4+4科创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集聚区建有17栋大楼,会聚种业科研人员2000余人。

  据介绍,湖南投入100亿元高水平建成和运营建设岳麓山实验室。支持开展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湖南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拥有淡水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马达加斯加“一带一路”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9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耐盐碱水稻、杂交水稻、柑橘资源综合利用、畜禽、水产等学科。

  “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做强农业‘芯片’,攥紧‘中国种子’。”岳麓山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德咏介绍说。种子素有农业“芯片”之称,目前,我国种业领域面临“卡脖子”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的青花菜种植面积近200万亩,但2017年以前种子90%来源于外国。”张德咏说。

  让盐碱地变丰收田

  “中国有大片的盐碱地,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土地?”来自美国的一位记者问道。“我们去年培育的箐两优3261,填补了滨海盐碱地高产优质品种空白,给产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唐文帮介绍。

  “箐两优3261是岳麓山实验室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和丰产性。”张德咏说。

  在全生育期3‰至5‰盐胁迫下,平均示范亩产突破400公斤;在非盐地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广适,平均亩产达650公斤,适宜在盐碱地与非盐碱地上同步推广。

  记者了解到,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具备水稻种植基本条件的盐碱地约1亿亩。华南滨海盐渍地病虫害严重,亟需抗病、耐盐碱的新品种。

  张德咏说,2023年,在深汕合作区土壤盐度3‰生态条件下,团队实现“箐两优3261”早、晚季产量平均每亩超400公斤,两季亩产超800公斤,为滨海盐渍地利用提供了高产、高质水稻解决方案。\大公报记者姚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