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以笔为枪/突破国民党封锁 报道真实的延安

2025-08-30 05:02:3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下,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国的大好河山。国民党统治区却对信息严格把控,关于延安的虚假宣传和不实信息影响面甚广。此时,大公报人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前往延安写下通讯报道,将真实的延安和共产党的形象展现给大众。

  “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周恩来的支持下,范长江成为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外,第一个以中国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在那里,毛泽东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等作了精辟分析。离开延安后,范长江连夜赶写了《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此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清楚传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蒋介石阅后勃然大怒,毛泽东则给范长江写了一封感谢信,落款署名为“弟 毛泽东”。

  1937年2月14日,范长江返抵上海,15日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文章虽被国民党当局删掉了中共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项保证,沪上仍为之轰动,报纸销路猛增。这也得益于主持《大公报》上海版的胡政之从“独家特大新闻”视角出发,冒着国民党新闻检查的风险,做出了刊出范长江文章的大胆决定。

  掌舵国家 “谁好谁来”

  随中外记者采访团于1944年来到延安的孔昭恺也见到了毛泽东,他回到重庆后便写下长篇通讯《中共十八集团军与陕甘宁边区》,其中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孔昭恺认为,陕甘宁边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做出成绩实在了不起。反观重庆,不论上下照常吃喝玩乐。两相对照,谁好谁坏一目了然。因此,在面对国家未来究竟应由谁来掌舵的问题时,孔昭恺在文末疾呼:“谁好谁来(管理这个国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