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2025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内蒙古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研究员关慧明向蒙港学子们介绍该工作站的发展历程。右图:“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是全国第一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大公报实习记者钟雨莙摄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它们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起点,更是粮食安全的基石。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有这样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扎根广袤草原十几年如一日,用勤劳与智慧不仅将一片原本“不宜育种”的“荒地”,打造成了全国冷凉蔬菜的“产业高地”和“比武擂台”,同时更是一举突破“卡脖子”瓶颈,将国产高端蔬菜种子的市场占有率从近乎于零,提升至显著份额。
8月13日,“2025年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内蒙古行”的蒙港学子走进位于乌兰察布的“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亲身体验了一次“让丰收成色更足”的奇妙之旅。/大公报实习记者 李卓妍
冷凉蔬菜是指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长的蔬菜,得益于冷凉气候和较为干燥的生长环境,冷凉蔬菜营养丰富、口感好、病虫害少,近年来备受市场欢迎。
把气候劣势变成育种优势
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成立于2012年,是全国第一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这里地处北纬41度、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4.3摄氏度,而夏季平均气温仅有18.8摄氏度。虽然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又冷又凉是一种气候短板,但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看来,这种“冷凉”却是当地农作物种植和育种的优势。“这里夏季气候冷凉,病虫害相对较少。”
国产胡萝卜品种占市场30%
“过去高端蔬菜种子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虽只占内地30%的播种面积,却攫取了70%的利润。”关慧明告诉记者,面对“洋种子”的强势,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6个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坚定推进种业国产化战略,在这片土地上深耕13年,完成多种蔬菜的良种筛选与示范种植工作。
“比如我们胡萝卜育种是从七年前起步的,如今国产品种市场占有率已达30%,这仅用了四、五年时间。”据关慧明介绍,团队通过传统选育与现代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精准定位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片段,目前已选育胡萝卜品种400余个,其中多个优良品种正在多地大规模推广,实现了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针对西兰花长期被日本品种主导的局面,关慧明团队成功培育出多个国产良种,并依托乌兰察布独特气候优势,打造出全国唯一能在盛夏稳定生产不开花、高品质西兰花的基地。
而在菠菜领域,团队亦成功培育出耐热新品种,计划于明年正式投放市场,努力突破菠菜种子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此外,关慧明团队还珍视并保护着地方传统品种资源,如一款口感好但产量较低的传统土豆品种,他们正在改良,准备将它作为未来有机高端市场的“秘密武器”。
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如今,在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全体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乌兰察布已形成“从种子到农民到配套机械”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冷凉蔬菜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7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特别是洋葱、胡萝卜、西兰花等冷凉蔬菜备受市场欢迎,每年八月,全国蔬菜客商云集于此,乌兰察布冷凉蔬菜的规模与品质已成为行业标杆。
“此行不仅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田间地头,攻坚克难、打破垄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份坚守与创新令人震撼。”多位香港学子表示,乌兰察布在种业科技上的突破,是国家“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内蒙古乃至中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科技硬实力与坚定决心。一粒粒破土而出的国产良种,正孕育着中国农业自立自强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