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新闻 > 内地 > 正文

突破限制/北疆大棚种出“江南菜” 口感清甜爽脆

2025-08-31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蒙港学子被“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蔬菜大棚内各色果蔬所吸引。/大公报实习记者施宏咪摄

  漫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处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然而,走进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的巨型蔬菜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大棚内湿润温热的空气中,顶花带刺的黄瓜、饱满的番茄、青翠的辣椒生机盎然,挂满枝头,与棚外广袤壮丽的北国风貌截然不同。在这片北疆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正悄然突破自然限制,在戈壁滩上孕育出“江南”般的丰饶。乌兰察布也有了“中国冷凉蔬菜之都”“中国马铃薯之都”“中国燕麦之都”“红萝卜之乡”等等自己的专属称号。

  乌兰察布地处北纬40度黄金种植带,被誉为“中国草原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夏季气候冷凉,病虫害天然稀少。”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关慧明介绍,在冷凉气候的加持下,蔬菜生长周期虽长,积累的营养更充分,口感清甜爽脆。“以常见的西兰花为例,其生长适温为15℃至25℃。而七、八月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超30℃,乌兰察布凭借其冷凉优势成为理想产地。”关慧明表示,这里出产的西兰花,以其浓郁花香、嫩绿色泽和卓越品质征服市场。

  一边是亙古苍茫,一边是现代生机。站在大棚门口,无垠草原与连绵的白色棚膜构成奇特画面。曾经“靠天吃饭”的牧民,如今凝视温控器上跳动的数字,在草原和戈壁上,精心培育出原本属于温润南国的果蔬。这片“戈壁菜园”,已成为带动边疆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边疆大棚不仅重塑了当地经济版图,更以科技的温度与智慧的力量,在北疆描绘出绿色发展的崭新图景。\大公报实习记着马盈慧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