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安德森接受《大公报》采访。\大公报记者郭瀚林摄;右图:南京大屠杀期间,辛德贝格手持丹麦国旗站在难民营里,阻止日寇残害中国难民。
1937年,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并展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许多国际友人毅然选择留守南京,建立庇护平民的“安全区”,时年26岁的丹麦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正是其中之一。他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周边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阻止日寇残害妇孺,庇护并救治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被誉为南京的“丹麦英雄”。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是中国的英雄,中国对舅舅的尊重也让我深感荣幸。”来华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安德森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经验和教训,世界各国应该对话合作,而不是再次筑起高墙。\大公报记者 郭瀚林、葛冲北京报道
玛丽安.安德森介绍,辛德贝格曾当过海员、士兵。1937年,他在上海为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彭布罗克.斯蒂芬斯担任助手,记录了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的暴行,而后又接受一家丹麦公司僱佣,入职南京郊外的江南水泥厂。
“当时,日本兵经常带着武器来搜捕和施暴,舅舅就拿着丹麦国旗站在门口挡住他们,救下很多女人和孩子。”1937年12月到1938年3月,辛德贝格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在厂区周边设立难民营和难民医院,共庇护并救治了约2万名中国难民。辛德贝格还用照片和信件记录了当时日军的战争暴行,向国际社会传播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南京难民赠丝绸横幅:见义勇为
玛丽安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二战时期辛德贝格所持护照的复印件,其中一页赫然写有“辛博先生,中国之友”。离开中国后,辛德贝格将在南京拍摄的照片和纪录片在日内瓦等地展出、放映。1938年在瑞士举行的国际劳工大会上,与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朱学范深受辛德贝格的事迹感动,在这本护照上写下了感激之词。
她所展示的资料中,还有一幅上书“见义勇为”丝绸横幅的照片,1938年,江南水泥厂难民代表联名把它赠送辛德贝格,以感谢他的救命之恩。据玛丽安回忆,1968年时她和舅舅自驾游途中,舅舅突然提起过去在南京的经历,之后把这条丝绸横幅赠给了她。舅舅说,这是当时他救助过的中国人送给他的。2006年4月,玛丽安来华期间,将这幅丝绸横幅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后来回了丹麦,却从没真正从那段经历中走出来。舅舅去世后,我们家族一直记得他做的事,我希望世界的人们能更了解这段历史,也更了解彼此。”
80年前的悲剧不能忘记
玛丽安是否曾问过舅舅为什么要冒险保护中国人?“我没问过,但我知道他是怎么被教育长大的。家里的长辈从小就告诉我们:要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不要犹豫和害怕。”玛丽安说,当代年轻人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安逸,当不公出现在眼前时,哪怕要面临风险也必须站出来。
玛丽安认为,中国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向世界传递了维护和平的信号。当今的世界和平仍然是一个难题,人类必须铭记80年前发生的一切悲剧,在历史中汲取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此外,各国人民也应通过交流了解多方的资料,学会倾听和尊重彼此的历史记忆。
她表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敦促各国超越分歧,携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代表了人类未来前进的方向。“从世界大战到柏林墙,欧盟成员之间过去也曾经相互敌视,但现在我们已经明白,我们需要彼此。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对话、合作,而不是再次筑起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