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传媒学子体验蒙古搏克。\大公报实习记者侯朴煊摄
夕阳的余晖为察哈尔右翼中旗的无垠草场镀上了一层流动的金箔,抵达时已近黄昏,牧草与泥土混合的独特气息便裹着微凉的晚风涌来。作为一名实习记者,我在暮色中亲身体验蒙古男儿“三艺”,感受草原的温暖和心跳。
第一课:一碗鹹香的暖意
刚下车,学子们便被热情引入温暖的蒙古包。牧民递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夕阳的金光恰好斜射入碗中,映着乳白的漩涡。不同于城市里甜腻的饮品,这碗奶茶带着鲜明的鹹香,浓郁的奶味包裹着醇厚的茶香,顺着喉咙滑下。牧民温和的笑意,如同这碗鹹奶茶本身,带着草原生活最本真、不加修饰的暖意。
第二课:草甸上的“同袍”相搏
暮色渐浓,远山如黛。摔跤的对手是同行的另一位实习记者。换上厚重的褡裢,两人相视一笑,互相行礼致敬后,没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只有试探性的拉扯与角力。几番纠缠,脚下被草根一绊,我竟失去重心,结结实实地滚倒草甸上。后背传来的不是剧痛,而是草原的温厚气息。夕阳的金辉洒满全身,我们躺在草地上大笑,草屑沾满了头发和褡裢。这狼狈的一跤,摔去了所有关于竞技的紧张预设,留下的是平等参与的快乐。
第三课:暮光中的屏息一箭
在射箭场时,夕阳将影子拉得老长。硬木长弓握在手中沉甸甸的,搭箭、开弓,微凉的风似乎都在考验着稳定,最开始几箭都无声消失在靶后的草丛里。一位牧民老师走过来,轻轻调整了我握弓的手势,告诉我要“心静、眼随”。我深吸一口气,摒除杂念,手指松开──“嗖”的一声轻响,箭簇终于笃地钉在了靶子的边缘。那一瞬间的震颤,仿佛是用专注捕捉到了草原古老技艺的回响。
第四课:马背上的黄昏巡礼
当天边只剩下一抹熔金,我们迎来了最后的体验──骑马。没有想像中的风驰电掣,在牧民大哥的牵引下,我跨上一匹温顺的蒙古马。马儿只是不紧不慢地绕着营地走了一圈,我的身体随着马背的起伏轻轻摇晃。我真正静下心来去感受黄昏草原的脉动──风声、草浪声、牧人的低语、马蹄的节奏、炊烟的味道。原来,融入草原的方式,并非只有速度,在慢下来的马背上,更能触摸到它沉静而博大的心跳。\大公报实习记者林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