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小行星动能撞击示意图。\央视截图;右图: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作主旨报告。
【大公报讯】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报道:携手全球伙伴,守卫地球家园。近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9月4日-5日,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嘉宾,共同探讨描绘深空探测与小行星防御领域的未来图景。中国科学家从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防御体系构想。
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其撞击地球发生概率极小但破坏力巨大。而小行星探测与防御工程相比其他航天工程,具有体系构成复杂、技术挑战大、国际合作需求迫切等特点。
距地球1000万公里撞击小天体
吴伟仁院士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交会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从而改变小天体的轨道。比如,目前计划能够改变3到5厘米的轨道,让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
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吴伟仁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携手共同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和世界各国一起守卫我们的地球家园。“如果全球共享数据,共同掌握科学成果,最后我们可能得出来更加精确的结论和科学的认知,对我们整个人类都是有好处的。”吴伟仁说。
本届会议以“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为主题,由深空探测实验室和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联合主办。国际深空探测学会目前已吸纳50个单位会员、300余位个人会员,正在持续吸纳全球智慧与力量,致力促进深空探测科技进步与学术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