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孙乐洵大儿子孙新生(中)、二儿子孙黎明(右)、小儿子孙福民(左)在福州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大公报记者何德花摄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1938年9月,针对敌军在华北的作战企图,毛泽东提出要“派兵去山东”。正是这年春天,21岁的孙乐洵加入了八路军鲁东游击队,开启了他的戎马生涯。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手持步枪、土制炸弹,吃草种子的孙乐洵和战友们一次次突破、粉碎日伪军“铁壁合围”式的扫荡,保卫了连接胶东根据地、沂蒙根据地和延安往来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公报记者 何德花
2025年7月7日,大公报记者在福州见到了孙乐洵的后代:大儿子孙新生、二儿子孙黎明、小儿子孙福民。
“父亲当时是小学教员,一个月工资有20个大洋,家里也盖了有大院落的新房,生活条件不错。加入游击队后,日本鬼子和汉奸来抄了两次家,但他还是坚定地走上抗日道路。”孙黎明介绍,受地下党的影响,孙乐洵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7支队,次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至1945年,孙乐洵和部队一直在山东寿光、潍县(今潍坊市)一带抗日。在抗战中,孙乐洵与战友马新德结成了革命夫妻。
密送战略物资 解中央燃眉之急
抗战时期,位于今日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有一条长约120里、宽约10里的“红色生命线”——渤海走廊,连接起胶东根据地、沂蒙根据地和远方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父亲他们在这一带掩护从延安来的干部,密送棉花、粮食、药品、武器弹药、食盐等战略物资,还从这里安全转送了13万两黄金到延安,为困境中的党中央解了燃眉之急。”孙福民介绍。
从1941年春开始,敌人为了消灭抗日武装,切断“渤海走廊”,对昌潍根据地发动了频繁的扫荡。有一次,孙乐洵等掩护从延安来的一百多位学员到胶东去,在过日伪军炮楼封锁线的时候被打散了,很多人掉进日伪军设置的封锁沟。孙乐洵就组织战士用叠罗汉的方法,把壕沟里的学员们一个一个顶了上来。“我父亲冒着炮火,背着一位有身孕的女战士,把她安全地转移到当地群众家中。”孙福民介绍,鬼子拉网式的扫荡、围剿,很多伤员、战友被打散了,全靠老百姓帮忙掩护躲藏。
为避扫荡 潜藏无人区20多天
史料记载,1941年至1942年,日军向抗日根据地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70多次,万人以上的扫荡9次。日军最初采用分进合击和反复平行推进的“梳篦式扫荡”,在多次失败之后,又集中更多兵力,采取大纵深重重包围的“铁壁合围”战术,到1942年又发展为更残酷毒辣的“拉网合围”。1942年秋至1943年初,日伪军对鲁中、胶东、湖西、清河、冀鲁边等抗日根据地轮番进行了万人以上的“拉网合围”。
“有一次鬼子大扫荡,父亲带部队转移到盐碱地无人区长达20多天,粮食吃完了只能吃草种子,饮水也只能喝带盐碱的水,一直坚持到鬼子大扫荡结束后才回到根据地。我妈妈说,当时部队被鬼子围困,大家只好都跳到湖里芦苇丛里去。鬼子怕遭埋伏就用机枪扫射,子弹密集得连野鸭子都不敢飞,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在湖里藏身一天一夜,等鬼子走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了。”孙福民说。
抗战胜利后,孙乐洵在解放战争中参与解放福州,随后留在福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至1982年8月离休,享正军职待遇,后因病于2011年6月25日在福州逝世。